“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广西师大学生团队深入融水苗乡调研苗族银饰传承与创新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管金秋)7月7日至14日,广西师范大学”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深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展苗族银饰非遗传承与创新现状调研。通过参与银饰制作培训、走访工匠、对话传承人等方式,团队全面了解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与发展可能,探索活态传承新路径。
童心触银饰:非遗启蒙的“喜”与“忧”
在融水县文化馆“苗山美”暑期培训班,队员们与孩子们共同体验银饰制作。串珠、贴纹等基础工艺引起孩子们浓厚兴趣,但也反映出传承体系存在短板。现有课程难以系统覆盖银饰文化脉络,缺乏适合青少年的工具与教材。如何将非遗技艺转化为系统化、趣味性的教育资源,成为团队重点关注方向。
匠心守传统:工艺传承的“困”与“破”
在“一家饰品”工作室,队员们亲手尝试制作银饰配件,深切体会手工技艺不易。“一个银环的弧度需反复调整,工匠的耐心令人敬佩。”企业负责人表示,手工效率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突出矛盾:纯手工难以量产,机械化又可能削弱文化独特性。非遗传承人石师傅尽管尝试融合现代设计与编写教材,但“收入低、周期长”的现实仍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银饰载文化:旅游场景的“热”与“冷”
梦呜苗寨中,身着银饰盛装的游客络绎不绝,但团队调研发现,多数人仅将银饰视为“拍照道具”,对其纹样背后的创世神话和族群历史知之甚少。苗族文化传习馆也面临“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的窘境,文化内涵因宣传不足而鲜为人知。如何让银饰从“视觉符号”升华为“文化纽带”,成为团队与当地从业者讨论的焦点。
聚力谋新篇:传承发展的“思”与“行”
经一周深入调研,团队总结出“文化认知断层”“传承后继乏人”“市场推广受限”三大挑战,并提出联合学校开发非遗校本课程、借助短视频与研学活动扩大传播、构建“手工+文创”双轨模式等建议。“苗族银饰不仅是技艺,更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指导老师刘XX强调,“唯有推动传统与现代对话,非遗才能真正‘活’下去。”
此次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的紧迫性,也从青年视角为苗族银饰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思路。团队计划后续形成详细调研报告,并联合高校设计资源推动产品创新,助力千年银彩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通讯员:管金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