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哉帝舜,粹矣德皇。芙蓉国里,花开向阳。” 当清晨的第一缕霞光穿透九嶷山的云雾,这座承载着五千年华夏记忆的圣山便被庄重的鼓乐唤醒。位于湖南省宁远县的九嶷山舜帝陵前,礼官身着玄纁礼服稳步前行,编钟与玉磬的雅音在山谷间回荡,一场延续千年的文明对话 —— 舜帝祭祀大典,正以最肃穆的姿态拉开帷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文化重要的精神符号,这场每年 9 月初如期而至的盛典,不仅是对上古贤帝的追思,更是中华民族道德基因与文化根脉的当代传承。
舜帝,作为中华上古 “五帝” 之一,以 “孝感动天”“厚德载物” 的德行被尊为中国道德文化的始祖。其 “讲信修睦”“选贤与能” 的治国理念,至今仍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核。而九嶷山舜帝陵,正是这份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 —— 它不仅是我国置陵最早、存续时间最长的始祖陵庙,更被史学界誉为 “华夏第一陵”。自夏朝在这里始建陵寝以来,历经商周的修缮、秦汉的祭拜、唐宋的扩建、明清的规制完善,这座陵庙始终是历代帝王与百姓祭祖朝圣的圣地。现存的舜帝陵建筑群,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午门、拜殿、正殿、寝殿,红墙黄瓦间镌刻着 “德播华夏”“孝满乾坤” 的匾额,殿内舜帝雕像庄严肃穆,衣袂间仿佛仍留存着上古贤君的仁厚气息。每逢春秋两季,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后裔都会循着祖先的足迹汇聚于此,在古柏苍松间触摸文明的温度。
舜帝祭祀大典的流程,严格遵循着 “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 五大仪程,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堪称一部 “活态的礼仪典籍”。清晨七点,迎神仪式准时开始:礼炮轰鸣十二响,象征着舜帝德泽十二州;八位礼生手持圭璧,引领着祭祀队伍从午门缓缓步入,佾舞生身着传统祭服,迈着 “八佾之舞” 的庄重舞步,在编钟礼乐中迎请舜帝神灵降临。随后的初献、亚献、终献环节,主祭官需依次敬献帛、爵、胙肉,每一次献爵都要行 “三拜九叩” 之礼,祝文中 “惟帝盛德,光被四表;庇佑万民,永绥多福” 的颂词,既是对先祖的赞颂,也是对当代人传承美德的期许。
作为这场大典的 “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福生已守护这份仪轨四十余年。他曾在采访中强调:“舜帝祭典能延续千年,关键在于‘守正’—— 从祭器的青铜鼎、玉爵,到祭祀乐谱的《韶乐》残卷,再到祝文的体例格式,均严格保留明清旧制。” 如今大典上使用的编钟,是参照曾侯乙编钟复刻而成,每一个音准都经过声学专家的反复校准;礼生手中的帛书,采用汉代 “缣帛” 工艺织造,上面的祝文由书法名家以小篆书写,一笔一划间尽显古朴庄重。这种对传统的极致坚守,让每一位观礼者都能穿越时空,感受华夏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 “文化自信” 战略的深入推进,舜帝祭祀大典不再仅仅是一场传统仪式,更成为推动地方文旅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地政府以 “祭典为核、文旅为翼”,将祭祀活动与研学旅行、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出 “观大典、探圣陵、品文化” 的特色旅游线路。数据显示,依托舜帝祭典的品牌影响力,九嶷山景区年接待游客已突破 60 万人次,其中超过三成是亲子研学团队与文化爱好者。游客们在观礼大典后,还能走进舜帝文化博物馆,通过 VR 技术 “穿越” 到上古时期,体验舜帝 “耕历山、渔雷泽” 的生活场景;或是沿着陵庙周边的古驿道徒步,在 “舜帝南巡” 的历史遗迹中感受先贤的足迹。
从夏朝的第一抔封土,到如今的万人生辰;从古老的《韶乐》雅音,到现代的研学热潮,九嶷山舜帝祭祀大典始终在 “守正” 与 “创新” 中寻找平衡。它不仅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更像是一盏照亮未来的精神明灯 —— 当编钟的余音在九嶷山谷间久久回荡,当孩子们在竹简上写下 “德不孤,必有邻” 的那一刻,我们便知道,舜帝所代表的中华美德,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旭生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