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鄂尔多斯博物馆,开展以“探寻草原文明脉络,感悟历史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馆藏文物与专题展览,实践队员深入了解鄂尔多斯地区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变迁,感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更从历史深处探寻“一带一路”倡议的文明根基。
实践队首先来到《农耕游牧・碰撞交融——鄂尔多斯古代史陈列》展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依次参观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文物展区。战国时期的鹰形金冠引发队员们的重点关注,这件由金冠饰和金冠带组成的文物,以展翅雄鹰与狼咬羊图案展现北方游牧民族的图腾文化。讲解员特别提到,类似的艺术风格在欧亚草原多个文明遗址中均有发现,印证了鄂尔多斯作为古代草原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其精湛工艺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通过商旅往来实现了不同文明的互鉴共荣,与当代“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明交流理念一脉相承。
在古生物化石展厅,完整度达95%以上的披毛犀化石骨架吸引了队员们的驻足。讲解员介绍,这件化石出土于鄂尔多斯地区,是研究晚更新世时期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实物资料。结合“河套人”头骨化石等展品,队员们系统了解了鄂尔多斯地区远古生物演化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脉络,认识到这片土地作为文明交汇带的地理必然性。
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中,队员们通过蒙古族服饰、生活用品、宗教器物等展品,深入学习了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民俗文化。实践队队长表示,博物馆通过文物陈列与场景复原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现了草原民族的智慧,尤其是展品中体现的多民族工艺融合特征,让大家深刻理解到“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开放包容并非全新理念,而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传承基因。
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不时记录展品信息并交流感悟。队员们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对草原文明的认知,更从历史中看到了鄂尔多斯作为古代东西方交流枢纽的重要作用,这为理解当代“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提供了鲜活注脚。
鄂尔多斯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18681件(套),其中国家珍贵文物936件(套),常年通过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鄂尔多斯地区作为文明交汇点的历史记忆,为当代人理解文明互鉴提供了生动教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茜洋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