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近日,为响应国家号召、深度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瑰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东北林业大学索伦万象溯痕解密实践小队走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自治旗,开展了对达斡尔民族文化的实地调研。
图为小队调研达斡尔族文化路途照
圣境庄严 自然信仰之魂
在萨满文化博物馆,队员们透过古老的图卷、法器和神服,深入感知了萨满信仰中服饰的象征体系、仪式的庄严场景,以及融汇于音乐、舞蹈、民间造型艺术与古老医药中的生态智慧与精神表达,深刻体会萨满文化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敬。
图为萨满文化展览馆
作为依山傍水的农耕民族,达斡尔族于每年6月28日隆重举行“斡包节”。这一传统节日以庄严的祭祀仪式为核心,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对山川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深刻体现了自然崇拜与农耕文化在民族生存哲学中的深度融合。
图为达斡尔族斡包
古物有灵 铭刻时光之痕
在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展厅,锈迹斑斑的古代农具、刻有纹样的陶罐静静陈列。这些器物虽历经岁月,却似在诉说先民的生存故事——农具见证农耕劳作的艰辛,陶罐承载日常生活的温度。它们是民族历史的“见证者”,让人在触摸岁月痕迹中,读懂达斡尔族先民在时光里的坚韧与智慧。
图为达斡尔族曾使用的农具
斡尔族博物馆民俗展厅,仿若踏入民族生活画卷。明艳的传统服饰绣着自然纹样,精巧桦皮器皿透着匠心,复原的民居场景满是烟火气。每一件展品都藏着达斡尔人的生存智慧,从日常用具到民俗物件,皆承载着民族记忆,让人直观感受到其独特的生活美学与深厚文化底蕴。
图为达斡尔族服饰
匠心传承 延续民族之光
非遗哈尼卡传承人孟丽娜老师介绍,哈尼卡是达斡尔族的传统民间玩偶,以桦树皮或卡纸为主体,棉布做服饰,手工绘面、绣纹,依角色定纹样风格。一套哈尼卡多为家族群像,长辈玩偶身形大、服饰繁,体现尊老爱幼;服饰纹样含自然元素,如花草、谷物,寄托丰收与美好生活的祈愿,还保留不同时期服饰细节,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
图为小队成员与孟丽娜老师学习剪纸
达斡尔族猎刀传承人敖刚介绍,猎刀是生产工具,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刀身锋利象征族人坚韧果敢,刀柄常刻鹿、熊等纹样,寄托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狩猎顺遂的祈愿。
达斡尔族大轮车非遗传承人萨成柱介绍,大轮车是达斡尔族适应草原与山地环境的智慧结晶,寓意“承载生活、连接家园”。车轮宽大象征包容坚韧,车架稳固暗含对安稳生活的向往,曾是族人运输粮食、搬迁的核心工具。它不仅是生产器具,更见证了达斡尔族的生活变迁,承载着民族的生产智慧与集体记忆。
图为萨成柱老师制作大轮车过程
莫力达瓦之行落幕,达斡尔族的文化魅力却永留心中。东林学子将带着这份收获,让民族文化的火种持续传递。(通讯员:全主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全主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