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
杭州冷瓷花卉技艺源于汉代面塑,历经宋、元、明、清的发展,曾作为“贡品”彰显皇家青睐,2018年入选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中,这门传统技艺面临年轻群体认知度低、传承断层的困境。
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背景下,此团队以“青春视角解读何以中国”为初心,聚焦冷瓷花卉技艺的年轻化表达与传播,通过实践让传统非遗与青年群体产生深度联结。
二、团队介绍
本次团队成员来自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新生学院、吴健雄学院。队长章子瑜统筹规划与组织,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胡冰蕾、葛翰斐负责媒体宣传,董王涛推进活动过程,顾晟烨撰写文稿,冯翌持制作宣传视频,尹姿记录访谈内容;未来技术学院的陈鑫煜推进活动过程;新生学院的蒋婷婷整合材料;吴健雄学院的郑扬毅负责摄影录像,众人分工协作,共同开展工作 。
三、实践过程
(一)实地溯源,触摸非遗温度
团队前往杭州手工艺活态馆,走访非遗传承人李春景老师,观看并参与冷瓷花卉从调色、制瓣到组装的完整流程。通过与传承人深度访谈,详细记录技艺传承现状、面临的困境及创新需求。
图 1 李春景老师的展览
图 2 探访李春景老师
(二)技艺体验,感悟匠心传承
在李春景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亲手体验冷瓷制作:从调和冷瓷土与颜料,到用丸棒擀制花瓣、用细工棒塑形,逐步掌握基础技法,体验其中的匠心独韵。
图 3、4 团队成员体验冷瓷技艺
四、实践成果
(一)承接技艺,巧制特色作品
在李春景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专注投入数小时,共同完成了两件精致作品一件以西湖荷花为原型,花瓣舒展自然,冷瓷土特有的半透明质感恰似晨露初凝的花瓣,透着清雅灵韵;另一件则别出心裁——一只憨态可掬的卡通小猫稳稳“背”着饱满的多肉,小猫的圆耳朵、翘尾巴线条圆润,多肉叶片层层叠叠,纹路清晰,传统工艺与萌趣设计碰撞出别样活力。
图 5、6 团队成员的特色作品展示
(二)体悟技艺,深学匠心精髓
制作过程中,成员们系统学习了冷瓷工艺的核心技法:从冷瓷土调色的比例把控,到用细工棒塑形的力度掌握,再到花瓣卷曲、花蕊组装的细节处理。李春景老师强调的“形神兼备”理念,让大家理解到技艺传承不仅是手法的模仿,更需领会其中蕴含的对自然与美的独特表达。
图 7 成员观察李春景老师的示范
(三)传递技艺,助力非遗破圈
带着对冷瓷的新认知,成员们通过年轻人熟悉的渠道推广:在社交平台发布制作花絮,用生动语言讲解技艺特点;在校园分享会上展示作品,邀请同学近距离感受冷瓷魅力。这些尝试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项非遗技艺,为冷瓷走进现代生活、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打下基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柴宇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