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张雨、彭涛)7月24日,榆林学院研究生院“青衿扎土润乡野,赋能振兴共芳华”实践团队与鱼河峁镇工作人员一道,走进了一位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谢春生的家。这位初中文化的退伍老兵,曾在青海八一〇〇部队221厂核爆基地执行押运警卫任务,他的人生轨迹里,藏着时代的辙痕,更刻着一名共产党员从未褪色的初心。
▲图为青海老兵谢春生
推开简朴的房门,老人指尖摩挲着泛黄的笔记本,开口便是一段震撼人心的过往:“我亲眼见证了我国第二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这份与祖国核事业的特殊联结,是他藏了一辈子的骄傲。那时的高原寒风刺骨,保密纪律如铁,他和战友们却像一颗颗钉子,牢牢钉在岗位上,用青春守护着国之重器的诞生。“苦吗?”面对实践队员的提问,老人笑了:“能为国家做事,啥苦都值!”1973年退伍后,谢春生转身走进供销社,把军营里的执着带到了乡野间。春耕前,他骑着自行车走村入户登记需求;秋收后,又挨家挨户结算。“他骑坏了三辆自行车,记满的本子摞起来有半人高。”实践队员轻轻翻开那些泛黄的台账,密密麻麻的化肥、种子需求记录里,仿佛能听见车轮碾过泥土的声响,看见他顶着烈日奔波的身影。谢老的经历揭示了红色基因的密码——无论是戎马倥惚的军旅生涯,还是深耕乡土的为民服务,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
▲图为志愿者采访老兵谢春生
从核试验基地的押送警卫到乡村的田间地头,谢春生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实在的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四个字的重量。在高原,他是守护核事业的“隐形卫士”;回乡土,他是服务乡亲的“跑腿专员”。近五十年的坚守,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铆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写进了每一个脚印里。“党员就该扎根在需要的地方。”谢春生老人这句朴实话语,道出了红色基因最本真的密码。近五十年的坚守中,他用褪色的笔记、磨破的账本记录峥嵘,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生动诠释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党员精神。这不仅是一位老兵的人生传奇,更是中华民族在奋斗中铸就的精神丰碑。
▲图为志愿者与老兵谢春生合影
如今,当青年实践队员凝视着那些承载岁月的物件,这份精神正透过他们专注的眼神、紧握的双手,在新时代土壤中扎根生长。谢春生用一生书写的“坚守”与“奉献”,恰与榆林学院的“扎根榆林、服务地方”的办学初心深深共鸣——从老一辈党员在艰苦岁月里的“扎土”,到青年学子以“青衿”之姿深耕乡野、赋能振兴,变的是时代坐标,不变的是一代代人向下扎根的执着、向上生长的担当。真正的传奇从非惊天动地的呐喊,而是用一生的坚守,将“人民至上”的誓言,活成最动人的模样——这便是红色基因穿越时空的力量,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精神火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