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韵薪火”:万荣花鼓非遗传承与青春守护实践——团队访谈万荣花鼓市级传承人田淑梅老师

发布时间:2025-08-23 22: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白锐   阅读 4.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白锐)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切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近日,长治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鼓韵薪火社”乡村振兴促进团一行,专程深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荣花鼓的发源地——山西省万荣县南张乡太赵村,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溯源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根脉的探寻,更是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参与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活动期间,团队将访谈万荣花鼓市级传承人田淑梅老师作为核心环节,通过面对面交流、现场观摩表演等形式,深度挖掘这项古老艺术的文化密码。田淑梅老师身着传统服饰,手持花鼓道具,向学子们娓娓道来万荣花鼓的深厚历史底蕴:它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正月民俗活动,最初是村民们在新春时节表达丰收喜悦、祈求来年顺遂的民间艺术形式。历经数百年演变,其表演形式愈发丰富多元,既有孩童们踩着轻快节奏立击高鼓、俯敲低鼓的灵动活泼,宛如春日里跳跃的精灵;更有老艺人们传承百年的“肩头叠鼓”绝技——一人肩头架鼓,双手同时操控多面鼓面,鼓点密集如骤雨,动作惊险似杂技,引得现场学子连连惊叹。

谈及近年来的传承实践,田淑梅老师眼中闪烁着热忱的光芒。她介绍道,自己常年活跃于万荣李家大院、飞云楼、运城关帝庙、池神庙、岚山根等晋南知名文旅地标,每逢节假日便带领团队开展驻场表演。“我们不仅是在表演,更是在讲好运城故事。”她笑着说,从春节庙会的热闹展演,到文旅推介会的特色亮相,团队始终致力于将这项源于田间地头的鼓乐艺术,转化为推动运城及万荣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文化载体,让更多游客在鼓点声中感受晋南大地的民俗风情。

▲图为向田淑梅老师学习花鼓打法

面对非遗传承中“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参与度低”的现实挑战,田淑梅老师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积极开拓创新教学路径。在县文化馆的公益课堂与中小学的兴趣课程中,她打破传统教学的刻板模式,首创“游戏化教学法”:将复杂的鼓点拆解为“雨滴落窗”“马蹄踏路”等生活化场景,让孩子们在模仿自然声响的过程中掌握节奏;同时大胆改良传统技法,“过去老辈人讲究右手击左鼓,初学者总容易混淆,我试着改成左手击右鼓,配合口诀‘左鼓右敲,节奏不飘’,不仅降低了入门难度,还让练习过程多了几分趣味。”田淑梅老师边说边现场示范,灵动的鼓点中,既有传统的厚重,又有创新的轻盈。这些尝试,如同在年轻一代心中播撒鼓乐的种子,有效化解了传承断层的隐忧。

▲图为团队成员向田淑梅老师学习请教

三天的实践中,团队成员不仅全程记录田淑梅老师的表演鼓谱,还跟着学习基础鼓法,亲身体验“肩头叠鼓”的入门技巧。当感受到鼓面震动的力量与节奏共鸣的快乐时,大家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紧迫性与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团队队长表示:“田老师用一辈子守护一项技艺的坚守,让我们明白文化传承不是一句口号。接下来,我们会把记录的鼓谱整理成数字化教材,通过校园宣讲、短视频创作等方式扩大传播,更会定期回到太赵村,跟着田老师系统学习,用青春力量让万荣花鼓‘肩头跃动’的活力持续绽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白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