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何江瑜 彭子珊 赖思宇)7月7日至14日,广西师范大学“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前往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展为期8天的苗族银饰文化调研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走访、参与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苗族银饰的工艺传承、文化内涵及发展现状,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参考。
银饰课堂里的传承萌芽:兴趣与局限并存
7月7日清晨,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的“苗山美”暑期培训班里已传来细碎的金属碰撞声。实践队成员刚走进教室,就看到二十余名孩子围坐在工作台前,手中的银片折射出微光——这是当地专为未成年人开设的苗族银饰免费培训班,也是实践队调研的第一站。
课堂上,基础串珠、纹样粘贴等简易工艺让孩子们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有孩子甚至主动询问“银饰上的花纹是不是有故事”。但实践队观察发现,这种兴趣的延续面临现实阻碍:孩子们使用的镊子、剪刀均为成人工具,握在小手里显得笨重;教材仅有简单的步骤图示,缺乏针对未成年人的文化解读;受限于工具和场地,錾刻、编丝等核心工艺无法开展教学。
培训班负责人坦言,她们能做的只是让孩子“摸到”银饰,却很难让他们“读懂”银饰。常规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的银饰文化课程,短期培训只能完成“启蒙”,难以实现深度传承。实践队注意到,课程结束时,多数孩子能说出“银饰很漂亮”,却少有人能讲出纹样背后的文化寓意。
▲图为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培训班上,实践队员协助孩子们制作银饰。
工坊与场馆:银饰里的文化密码与现实困境
7月8日下午,实践队来到融水“一家饰品”有限公司工作室。工匠师傅正用小锤在银片上轻敲,随着锤点密集落下,一片普通的银片逐渐显露出蝴蝶纹的轮廓。“光是这道压花工序,就得练半年才能掌握力度。”潘师傅握着实践队成员的手示范银环弯折,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手腕精准发力——队员们尝试时,银环要么弯度过大要么形状歪斜,亲身体验到“看似简单的工艺藏着大学问”。
工作室货架上,传统纹路被融入书签设计,银项圈元素简化成手链,这些文创产品正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想让银饰从民族服饰上‘走’下来,变成日常能戴的饰品。”公司负责人介绍,但运营中难题不断:一位工匠一天最多制作十几个基础配件,产能远跟不上订单需求;过度标准化生产会丢失手工质感,坚守纯手工又难以量产;品牌缺乏市场辨识度,同类产品中难以突围。
7月9日,苗族文化传习馆内的银饰展品为实践队展开了一幅立体的苗族文化地图。展馆负责人指着一组银项圈介绍:“这组环形项圈配太阳纹,是苗族‘万物崇拜’的体现;旁边的蝴蝶纹银饰,源自‘蝴蝶妈妈’创世神话。”展柜里的银饰纹样涵盖了神话传说、田间劳作等丰富内容,堪称“穿在身上的史书”。但展馆内访客稀疏,负责人无奈表示:“宣传渠道太窄,很多人不知道这里藏着这么多银饰故事。”
7月10日,梦呜苗寨的银饰店铺迎来旅游小高峰。实践队员随机采访发现,身着苗族服饰拍照的游客中,80%是被银饰的装饰效果吸引,却少有人了解其文化内涵。“觉得银冠戴起来很有民族特色,就租来拍照了。”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说。店铺销售人员介绍,银饰销售集中在民族节日和旅游旺季,且因原料涨价、手工耗时等原因,定价普遍偏高,“很多游客觉得好看,但一听价格就放下了”。
▲图为实践队员在梦呜苗寨实地调研。
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平衡
7月11日,实践队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见到了苗族银饰非遗传承人石先生。工作台玻璃罐里,粗细不一的银丝按规格排列,墙上挂着他新设计的轻量化耳环——传统蝴蝶纹被简化线条,更适合日常佩戴。“做银饰要学提纯、拉丝、錾刻,没有几年功夫练不出手。”石先生拿起一枚银片,指尖抚过上面的纹路,“这些手艺传了上千年,到我们这代不能断。”
谈及传承困境,石先生语气沉重:“年轻人要养家,初期学手艺只能做基础配件,收入低又不稳定,愿意来学的太少。”尽管当地有政策扶持短期培训班,但学员往往因难以承受长期低回报的“沉淀期”,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为打破困境,石先生已探索出多条路径:将传统图腾融入现代首饰设计,开发适合年轻人的耳环、手链;与高校设计专业合作,让银饰更贴合现代生活场景;整理口述工艺技法,计划编写图文教材降低学习门槛。“石先生说道,他想让银饰不仅是“老手艺”,更能成为年轻人愿意接受的“新时尚”。
▲图为苗族银饰非遗传承人石先生向实践队员介绍银饰相关内容。
调研总结:银饰传承需要“温度”与“路径”
7月14日,实践队完成调研总结。数据显示,苗族银饰传承既有优势也有挑战:文化底蕴深厚、工艺独特,非遗传承人与企业积极探索创新,具备文化体验与文创开发潜力;但公众认知停留在“装饰层面”,传承面临断代风险,市场推广受产能、品牌等因素制约。
“银饰不只是饰品,更是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实践队员表示,基于调研发现,后续可通过短视频传播银饰文化故事、设计研学活动深化公众认知,同时推动校企合作建立长效传承机制,“让银饰既能保留手工温度,又能找到走进现代生活的路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