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银韵:千年技艺里的火与铁之歌

发布时间:2025-08-24 00: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4.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荆楚大地的文化长河中,金属锻制工艺如一颗璀璨明珠,流淌着千年不熄的匠心。作为荆楚文化发源地的湖北,其银饰锻制技艺不仅是装饰艺术的载体,更凝结着民俗信仰与审美情趣的深厚底蕴。而在毗邻的湖南,银饰锻制技艺同样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连接两地文化血脉的重要纽带。

传统银饰的诞生,是一场与火、铁对话的艺术修行。从一块纯银到一件精美的银饰,需经三十余道工序的打磨,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经验与耐心。熔炼环节,银匠凭手感精准把控火候,让固态银化为流动的银水,是 “点石成金” 的起点;随后的捶揲,更是 “千锤百炼” 的生动诠释 —— 匠人手持锤子反复敲打,让银块在力量与温度的交织中延展,化为片、条或丝,赋予金属柔软而坚韧的生命。

当银料初具形态,最考验巧思的装饰阶段便拉开序幕。錾刻工序中,匠人手持特制錾刀,以毫厘不差的力道在银片上雕琢出龙凤呈祥、花鸟争春等纹样,每一刀都藏着世代相传的审美密码;更精妙的拉丝与编结技法,能将银条拉成细如发丝的银线,编织出繁复如蛛网的结构,让金属展现出丝绸般的细腻。最后经焊接、镶嵌、抛光,一件闪耀着温润光泽的银饰才算完工,而这背后,是匠人对 “毫厘之间见真章” 的极致追求。

在凤凰古城的德榜村,“银匠村” 的美誉早已流传百年。这里诞生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麻利明 —— 作为家族第七代传人,他的双手接过了祖辈的錾刀与锤子,也接过了民族的文化记忆。在他的传习基地,熔炼时的火光映照着专注的脸庞,捶打银块的 “叮当” 声穿越时空,仿佛在诉说着苗族没有文字的历史里,银饰纹样如何成为记录迁徙、图腾崇拜与祈福心愿的 “符号语言”。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拾遗楚韵・启为创新” 非遗调研团队的到访,让这场 “火与铁的艺术” 被更多人看见。当团队成员亲眼目睹麻利明老师在熔炼工序中精准控火,在錾刻时凝神聚力,才真正读懂:那些在银饰上流转的光泽,不仅是金属的反光,更是千年匠心不灭的印记。

从守护到焕新:银饰非遗的当代传承路。

“我们也很想传播出去,但没渠道,接触不到外国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麻利明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困境。在非遗保护的时代命题下,银饰锻制技艺如何从 “博物馆里的记忆” 变为 “生活中的活态文化”,正考验着传承者与研究者的智慧。

凤凰古城的德榜村,是这场传承实践的缩影。作为家族第七代传人的麻利明,不仅坚守着熔炼、捶揲、錾刻等三十余道传统工序,更在思考:如何让苗族银饰走出深山?银饰上的龙凤、花鸟纹样,曾是苗族无文字时代的 “史书”,记录着民族迁徙与图腾信仰,而如今,这些纹样需要新的 “表达方式”。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拾遗楚韵・启为创新” 团队的调研,为这份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团队发现,非遗的生命力不在于 “封存”,而在于 “转化”。当苗族银饰纹样被创新性地运用到彩妆产品中时,传统符号收获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当厚重的银饰经轻量化改良,更适配日常佩戴场景后,古老工艺开始融入现代生活 —— 这些尝试印证了一个道理: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滋养。

传承的关键,更在于构建 “社会协同机制”。麻利明的传习基地里,“千锤百炼” 的场景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传承的课堂。调研团队意识到,非遗保护不能仅依赖手艺人的 “单打独斗”,需要青年群体的参与:他们可以用新媒体传播技艺故事,用设计思维改良产品形态,用市场理念拓宽销售渠道。正如团队成员所见,当年轻学子与老匠人围坐交流,当 “叮当” 锤音与数字传播的脉搏同频,传承便有了新的可能。

从麻利明老师手中的錾刀,到融合传统纹样的现代手镯,从 “银匠村” 的坚守,到跨地域调研团队的助力,银饰非遗的传承之路正越走越宽。这场 “从守护到焕新” 的实践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跨越时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坐标 —— 而这,正是所有非遗守护者共同的期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