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学院学子深入当地,寻访唐山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23 19: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申泽达   阅读 4.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从城市历史纵深中探寻唐山精神的源头活水与当代回响,唐山学院“唐韧涅槃”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2日至8月1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开展了一项以深度史料挖掘与口述历史采集为核心的社会实践。实践团队由来自机电工程学院的3名学生及2位指导教师组成,重点探访了唐山工业博物馆与唐山博物馆两大文化地标,并深入采访了地震亲历者和地方历史学者,力图通过文献、实物与鲜活记忆的交织互证,绘制一幅更为立体、深刻的唐山精神图谱。

工业博物馆:触摸城市产业脊梁的百年脉动

实践团将首站设在唐山工业博物馆。这座由启新水泥厂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博物馆,本身就是工业遗产活化的典范。在这里,实践目标明确:系统梳理了唐山工业文明发展史,提炼其发展的精神特质在这里,实践团深刻了解到唐山工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唐山在大地震后的产业恢复情况。实践团的金同学发出感慨:“从‘七个第一’的辉煌,到地震的毁灭性打击,再到重建后的凤凰涅槃,最后迈向绿色智能转型,这条时间线就是一部浓缩的‘不屈奋斗史’。每个阶段的展品,都是‘百折不挠’精神最直观的物证。”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讨论唐山市的震后建设

博物馆内专门展出了唐山工业史上涌现出的众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的照片与事迹。同学们驻足良久,抄录事迹,拍摄展板。一位退休后被返聘参与博物馆史料整理的老工程师,现场为同学们讲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们如何在技术封锁下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故事。“那时候条件是真苦,但大家的劲头是真足!‘蚂蚁啃骨头’精神,说的就是咱唐山工人!”

唐山博物馆:在文明长河中定位精神坐标

随后,实践团走进唐山博物馆,旨在将抗震精神置于更宏大的地域文化发展史背景下进行审视。

博物馆内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展陈是重中之重。丰富的实物、详尽的图文史料以及大型场景复原,为同学们提供了系统的历史认知。深刻诠释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如何在国家力量与民间互助中磅礴汇聚。

团队将沉默的博物馆展品转化为生动影像,运用动态镜头语言,将其具象化,使展品背后的历史场景,人物故事和精神内涵进行了生动再现和深度挖掘,历史的厚重感与精神的感染力通过视听媒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与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并感受到这段抗震史诗的悲壮,以及唐山这座城市顽强的生命力和唐山人民不屈的灵魂。

口述历史:聆听亲历者心中的精神回响

本次实践对凤凰书院闫院长(历史学者及唐山大地震幸存者)进行了深度访谈。

访谈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当实践团成员问到唐山的抗震精神是如何体现的时候,他回忆讲述了邻里在断水断粮情况下互相分享最后一块饼干、一碗水的细节。“那时候,谁家有吃的,绝不会藏着掖着。‘患难与共’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他的讲述充满细节与情感,为历史档案注入了最动人的温度。同时也描绘了震后工人在余震中清理废墟、抢修设备的场景。 他强调:“无论设备多先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魂不能丢。”

▲图为闫院长正在为团队讲解唐山精神鉴往知来,薪火相传

为了将这份精神财富传递下去,实践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未来——在路北区,一场名为“我心中的唐山精神”的主题活动热烈展开。大学生们精心设计,用孩子们的语言讲述唐山故事。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未来唐山:画纸上,新唐山的摩天大楼与高铁列车飞驰而过,背景中仍矗立着工业博物馆的老厂房——新与旧和谐交融,象征着传承的力量。当孩子们齐声诵读“公而忘私、患难与共”时,童音虽稚嫩,却如清泉般涤荡心灵,让队员们看见唐山精神种子在幼小心田萌发的希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讲述唐山故事

为期30天的深度寻访后,实践团指导老师感慨道:“对唐山学院‘唐韧涅槃’实践团而言,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工业博物馆的机器轰鸣中,在综合博物馆的历史长卷前,在亲历者饱含深情的讲述里,在学者鞭辟入里的分析中,唐山精神的脉络从未如此清晰,其力量从未如此震撼人心。”(通讯员 金壮 申泽达 夏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申泽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