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赖凯琪)7月1日至17日,闽江学院服装学院“微服宏志班”成员、获奖助学金学生代表及优秀学生干部代表组成的14人资助宣传志愿服务实践队,肩负着传递国家教育关怀的使命,走进福建省福安市潭头镇后洋村,开展了为期1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本次实践深度融合支教助学与“资助政策乡村行”专项活动,旨在将国家资助政策的阳光精准送达乡村家庭,切实解决学子后顾之忧,以实际行动践行闽江学院“三行”教育活动,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精准入户: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7月6日正午,后洋村的宁静被实践队员们轻快的脚步声打破。他们身着统一标识的志愿者服装,手持精心准备的《国家资助政策明白卡》和《闽江学院学生资助体系知识手册》,分成小组穿梭于村落的大街小巷,开启了一场“送政策上门”的暖心行动。队员们的目标明确:根据每个家庭孩子的实际学龄段,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政策解读。
▲图为资助“三行”队员正在为村民讲解国家资助政策
省派后洋村驻村第一书记陈逢培全程参与了当日的走访。他深有感触地说:“国家的好政策,关键在于让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闽江学院的同学们,用年轻人的热情和细致,真正把政策送到了村民的炕头上、心坎里,有效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这种‘力行’基层、服务乡亲的精神,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青春力量。”后洋村党支部书记占逢发也对实践队的务实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图为后洋村党支部书记和资助“三行”队员们一起走访村民
课堂深耕:让政策与榜样点燃梦想火种
政策宣传的脚步并未止于入户。7月8日,实践队巧妙地将资助政策宣讲融入日常支教课堂,打造了生动活泼的“资助进课堂”平台。
在“资助政策你来猜”趣味互动环节,队员们将复杂的政策要点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谜题。“有一种钱,专门帮助家庭困难、学习努力的大学生,不用还,叫什么?”随着队员抛出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我知道!是国家奖学金!”“还有国家励志奖学金!”课堂气氛热烈,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核心概念悄然印入孩子们的心田。
随后的“榜样人物我来听”环节,则用身边人、身边事传递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队员们讲述了服装学院优秀毕业生康明明、兰郁颖的励志故事。康明明家境贫寒,在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的支撑下,潜心科研,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并投身国家建设;兰郁颖在校期间勤工俭学、热心公益,毕业后反哺家乡教育。“他们也曾面临困难,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给了他们继续求学的底气,加上自己的努力拼搏,最终实现了梦想。”队员代表情地分享,“政策是支撑梦想的阶梯,这些榜样故事就是照亮前路的火种。我们相信,后洋村的孩子们,同样能在政策的护航下,勇敢追梦。”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眼神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图为同学们正在听国家资助政策
此外,实践队还专门开设了金融防诈知识小课堂,结合资助政策中涉及银行卡、账户管理等环节,教授孩子们和家长们识别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助学金和家庭积蓄,筑牢资助政策安全落地的“防火墙”。
点亮心灯:政策阳光照亮梦想征途
17天的时光短暂却充实。闽江学院服装学院资助宣传志愿服务实践队在后洋村的土地上,以“力行”深入基层走访宣讲,以“笃行”精心设计课程赋能成长,以“敏行”创新形式传播政策,生动诠释了“三行”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他们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将国家资助政策的温暖阳光和求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承诺,深深植入了后洋村学子和家长的心中。
▲图为资助“三行”队员合影留念
当国家精准有力的资助政策关怀与乡村少年质朴炽热的梦想相遇,希望的种子已在后洋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实践队播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火种,更是照亮无数乡村家庭未来的明灯。在政策阳光的持续照耀和全社会的共同守护下,这些梦想的幼苗必将茁壮成长,终成栋梁之材。
审核 | 赖凯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凯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