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武乃涛)在城市的一角,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或许无法用语言表达喜怒哀乐,难以参与寻常的游戏互动,却同样渴望被看见、被温暖。7月23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护航成长·与爱‘童’行”七彩假期专项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走进苏洋儿童康复中心,用耐心与智慧为这些特殊的孩子送去专属陪伴,搭建起一座爱的桥梁。
实践团成员陪孩子做手工
“这些孩子的世界很安静,但从不缺少感知爱的能力。”康复中心的张老师一边轻轻抚摸着孩子的手背,一边用缓慢而柔和的节奏轻拍桌面。她面前的孩子目光游离,没有明显回应,但张老师并未停下——这是她与孩子建立连接的方式。对于无法进行正常交流和游戏的残障儿童而言,陪伴往往意味着“放下预设”:不期待对话,不要求互动,而是用重复的温柔动作、稳定的声音频率,为他们构建一个安全、熟悉的环境。
在陪伴现场,没有喧闹的游戏声,更多的是细微的互动:志愿者们会为孩子哼唱儿歌,尽管得不到跟唱;会轻轻拉住孩子的手,观察他们是否有肌肉的细微收缩;会拿玩具在孩子眼前缓慢移动,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目光停留。这些看似“单向”的付出,实则是志愿者们在无数次尝试中找到的沟通之道。
据了解,针对这类特殊儿童的陪伴工作,志愿者们需学习如何通过非语言信号解读孩子的需求,如何用触觉、听觉、视觉等多感官刺激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他们可能无法‘回应’我们的爱,但每一次眼神的短暂交汇、每一次身体的放松舒展,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最纯粹的共鸣。”张老师表示,这份陪伴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们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为他们的成长注入微小却坚定的力量。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志愿者与孩子相握的手上。这份无需言语的守护,正在悄然编织着一张充满爱的网,让每个特殊的生命都能在温柔的注视中,感受世界的善意。
通过此次陪伴残障儿童的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洞察到儿童康复工作者的不易。为帮智力缺陷儿童实现微小进步,他们需长期重复教学,承受孩子无回应的失落,却始终以专业与爱坚守。这既让成员们对特殊教育工作者满含敬佩,也让成员们更加明白了守护特殊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未来,团队将化作传递温暖的桥梁,延续对残障儿童的关怀,以青春行动,助力这些“折翼天使” 逐光而行,为孩子们的美好明天添砖加瓦。
撰文 | 郭怡杉
图片 | 武乃涛
审核 | 刘治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武乃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