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 (通讯员 韦汶静 石诗琪)清晨的阳光洒在城隍庙的屋檐上,灰塑的纹饰在光影中若隐若现,屋檐上的灰塑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2025年7月2日至4日,广西师范大学“塑忆邕韵”灰塑调研团队抵达南宁“三街两巷”,开展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队员们仔细记录着每一处纹饰的变化,相比半年前的调研,部分灰塑的色彩已经褪淡,但整体结构依然稳固。
在当天活动开始前,团队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拟定好了实践计划,经过对多个潜在地点的历史背景、灰塑留存可能性等因素的综合考量,确定了城隍庙、新会书院、骑楼博物馆以及南宁三街两巷周边的王阳明展览馆、水街里等作为调研地点。同时,制定了视频脚本,详细规划了不同灰塑场景的拍摄角度、时长,设计了针对不同年龄段路人的采访问题,为后续的调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月2日上午,调研团队首先来到了位于三街两巷内的城隍庙。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其屋檐上的灰塑如同岁月的守护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队员们仰望着精美的灰塑,眼中满是敬畏与好奇。他们深知,这些灰塑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千年文化的沉淀。
在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发现部分灰塑的色彩已不如半年前鲜艳,这让他们意识到灰塑保护的紧迫性。不过,整体结构的稳固也让大家稍感欣慰。午后,团队转往新会书院。这座百年建筑里的灰塑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潮湿的环境让不少灰塑表面出现了霉斑,局部甚至开始剥落。
图为城隍庙屋檐上的灰塑
7月3日,团队为掌握更多资料,继续深入调研,再次前往城隍庙,并走访新会书院以及骑楼文物博物馆。当天团队了解到城隍庙的灰塑由于有专门的文物保护人员定期维护,保存状态最佳,仅有个别灰塑存在轻微褪色。队员感慨道:“专业的维护真的很重要,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负责。”
而再次来到新会书院,队员们看着受潮的灰塑,眉头紧锁,深知湿度对灰塑的损害是巨大的。骑楼博物馆的灰塑图样与保存现状与新会书院大体一致。在调研过程中,团队随机采访了一些路人。一位年轻人表示:“我知道灰塑是传统艺术,但不太了解它的具体制作工艺。”这反映出公众对灰塑文化的认知还比较有限。
图为新会书院屋檐上的灰塑
当天,队员们还对三个地点的调研结果进行了整合和对比分析。他们发现,不同的环境和维护情况对灰塑的保存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也让他们更加明确了后续调研的方向和重点。
7月4日,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南宁三街两巷附近,如王阳明展览馆、水街里等地点。他们发现,灰塑在三街两巷分布较为普遍,涉及民居、店铺、公共区域等。然而,分布毫无规律,彼此之间距离较远,较为零散,没有形成集中的展示区域。这一发现让队员们意识到,灰塑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能形成集中的展示区域,很难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灰塑文化的传承也会受到影响。团队成员认为,要想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灰塑文化,不仅要解决灰塑本身的保存问题,还要加强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广西师范大学“塑忆邕韵”灰塑调研团队的这次实地考察,为灰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团队希望通过调研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到灰塑这一传统技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灰塑作为千年文化的瑰宝,它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灰塑文化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社会各界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强对灰塑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公众则要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灰塑这一屋檐上的千年守护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继续诉说着属于它的千年故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