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赵婧彤、范雨蕾、何晨菲)2025年7月4日至11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苍梧骑迹新承”调研团队深入梧州骑楼城,开展文化产业价值提升专题调研。团队负责人、文化研究专家彭志创在调研中多次强调,骑楼城的保护与活化需立足历史根基,创新表达方式,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图为梧州骑楼城调研对员与社区工作者。谢心怡供图
彭志创指出,梧州骑楼城是岭南文化与西洋风情交融的“活态博物馆”。其建筑群始建于1924年梧州大火后的重建工程,通过拆城墙、填护城河、修马路形成严整规划。“骑楼的三大独特设计——铁环、水门、统一水电分路系统,体现了先民‘因水而生’的智慧。”他解释,铁环用于洪水期间固定船只,水门则让居民在涨潮时从二楼出入,而水电分路设计确保了洪水期间上层空间的正常使用。
“骑楼城历经抗战炮火、文革冲击仍保留核心风骨,这种韧性正是其文化价值的体现。”彭志创强调,粤商群体在骑楼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他们形成的商圈效应与广西多地粤东会馆共同构建了独特的商业文化网络。
在调研中,彭志创直言骑楼城当前面临两大挑战。其一,数字化转型缺乏系统性,“策划、推广、宣传未形成‘一条龙’格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依赖短期流量”。他以“梦幻水街”项目为例,指出活动虽引发关注,但因安全预案不完善、游客体验碎片化,未能实现长效吸引力。其二,商业业态无序化问题突出。“曾因呼啦圈、龟苓膏等短期市场热点出现扎堆现象,最终陷入低价竞争。”彭志创认为,这种“跟风式发展”源于缺乏长远规划,亟需通过分街区定位、引入“阶梯式发展”策略破解。
▲图为专家彭志创讲话。谢心怡供图
针对问题,彭志创提出三项核心建议。首先,以历史保护为根基,反对盲目拆建。“骑楼城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与烟火气,例如允许特色小吃与文创店铺共存,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空心化。”他主张通过VR技术重现洪水场景等数字化手段,增强沉浸式体验,同时区分历史建筑与现代仿建,避免“假7楼”现象混淆文化脉络。
其次,推动业态精细化规划。彭志创建议参考1930年苏松芬城市规划,按行业细分街区功能,如打造茶业、手工艺专区,并引入六堡茶产业“渐进式发展”案例,控制扩张节奏以保障品质。
最后,强化公众参与与市场验证。“文旅发展不能仅靠领导决策,需以游客评判、网络评价、市民认可为标准。”彭志创呼吁年轻人成为推广者与建设者,通过“青年创客平台”参与骑楼改造设计、文创开发,并建立“青年观察员”制度,将青年建议纳入官方规划。
彭志创特别强调,骑楼城的复兴需摒弃短期主义。“我研究骑楼20年,深知文化保护需要‘慢发展’。”他主张制定10年以上规划,通过持续研究(如非遗工坊、角色扮演活动)挖掘骑楼“因水而生”的独特IP,并结合水文化打造水上旅游线路,实现区域联动。
▲图为团队成员与专家合影。谢心怡供图
“骑楼城不仅是梧州的城市名片,更是岭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彭志创在调研总结中表示,唯有坚持保护与活化并重、功能创新与市场验证并行、专业规划与公众参与共举,才能让这座百年商埠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生。
此次调研,“苍梧骑迹新承”团队以彭志创的核心观点为指引,为梧州骑楼城勾勒出一条“历史为根、创新为翼、全民共建”的发展路径。随着各项建议逐步落地,这座承载着集体记忆的骑楼城,正朝着“岭南文化地标与数字文旅典范”的目标稳步迈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雨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