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建檐角打捞文化记忆,用青春助力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23 17: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石诗琪 韦汶静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3月20日讯 (通讯员 石诗琪 韦汶静)盛夏七月,邕城的阳光带着湿热的暖意洒在青石板路上,广西师范大学“塑忆邕韵队”的6名队员穿梭在南宁的老街古巷中,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好奇,开启了为期三天的灰塑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灰塑,这项被誉为“立体的彩绘”“凝固的史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宁这座千年古城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而队员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拨开时光的尘埃,探寻这些建筑瑰宝的生存现状,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灰塑,是以草筋灰、纸筋灰为主要材料,经塑形、彩绘等工序制成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多见于古建筑的屋檐、屋脊、门楣等部位,承载着祈福纳祥、历史叙事等文化内涵。在南宁,灰塑曾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的“标配”,尤其是在城隍庙、书院、骑楼等公共建筑中,匠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将灰泥塑造成龙纹、花卉、瑞兽等纹样,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温度与故事。然而,随着城市发展与建筑风格变迁,这些藏在屋檐上的文化密码渐渐被人淡忘,塑忆邕韵队的同学们正是希望通过调研,让更多人重新看见这份“屋顶上的非遗”。

7月2日,团队开启了调研的筹备工作,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经过两小时的讨论,大家从许多个潜在地点中,综合考量历史背景、建筑保存状况、灰塑留存可能性等因素,最终将城隍庙、新会书院、骑楼文物博物馆以及三街两巷周边区域列为核心调研点。

7月3日,队员们带着设备准时集合,第一站便是位于南宁老城区的城隍庙。走进斑驳的朱漆大门,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队员们立刻被屋檐上的灰塑吸引。“大家看这里!”谢心怡举起相机,镜头对准屋脊正中的灰塑——青黑的灰塑底色上,彩色的鸟儿、花朵、瓜果错落分布,尽管历经风吹日晒,色彩有些斑驳,但依旧藏着满满的鲜活生机,仿佛能让人看到当初匠人们塑造它们时的巧思与活力 。

图为团队成员观察城隍庙屋檐上的灰塑。何江瑜 供图

离开城隍庙,队员们来到不远处的新会书院。刚走进书院,潮湿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屋檐下的灰塑却让大家心头一紧:与城隍庙的鲜亮不同,这里的灰塑纹样边缘有些模糊,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了受潮后的深色斑点。“大家看这些灰塑的花纹,色彩被冲淡了,立体感也减弱了不少。”队员石诗琪指着一处灰塑惋惜道。

下午,团队来到骑楼文物博物馆。漫步在骑楼长廊下,队员们抬头观察屋檐上的灰塑,发现这里的灰塑图样多为花鸟鱼、瑞兽,风格与新会书院相似,但保存状况同样不容乐观:部分灰塑因雨水冲刷出现了褪色,个别纹样甚至难以辨认。

图为骑楼文物博物馆的灰塑。谢心怡 供图

7月4日,团队将调研范围扩展到三街两巷周边的王阳明展览馆、水街里等区域。三街两巷作为南宁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队员们期待能在这里找到更多灰塑踪迹。然而,随着调研深入,大家发现了新的问题:灰塑虽在三街两巷分布较为普遍,民居的门楣、店铺的屋檐、公共区域的牌坊上都有出现,但彼此之间距离较远,没有规律可言。队员们用手机地图标记灰塑位置,发现各灰塑点位未形成集中展示区域,“就像撒在地上的珍珠,没有串成项链。”队员石诗琪形象地比喻道。

三天的调研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梳理成果,发现南宁灰塑的现状喜忧参半:喜的是留存数量可观,从城隍庙的精致龙纹到骑楼的花鸟纹样,灰塑依然在城市建筑中散发着魅力;忧的是保护与传承存在明显短板。从保存状况来看,专业维护至关重要,城隍庙因有系统保护机制,灰塑状态最佳,而缺乏专业维护的区域则问题频出;从文化传播来看,灰塑分布零散、缺乏集中展示,加上公众认知不足,导致这项非遗工艺“养在深闺人未识”。 灰塑不仅是建筑装饰,更是邕城历史的见证者,不能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时光中慢慢消失。

目前,塑忆邕韵队的队员们打算用收集到的素材制作系列短视频,用年轻人的视角解读灰塑文化。“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灰塑这一承载着邕城记忆的传统工艺,能在专业保护与创新传播中重新‘活’起来。”队员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份青春力量,正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让灰塑在时光流转中永远鲜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