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子“三下乡”:探寻南宁灰塑踪迹 守护邕城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23 17: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心怡 彭子珊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谢心怡 彭子珊)2024 年 7 月 2 日至 4 日,广西师范大学 “塑忆邕韵队” 以南宁灰塑文化为核心聚焦点,在城隍庙、新会书院、骑楼博物馆及三街两巷周边区域开展社会实践,投身于这一传统非遗建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探索。​

团队始终围绕灰塑文化的生存现状与传承路径展开行动,从前期对调研地点的筛选,到实地走访中的细致考察,均以摸清灰塑的留存情况为目标。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灰塑的保存状况,以及三街两巷周边灰塑分布零散的现状,深入探究影响灰塑传承的关键因素。同时,结合对公众的采访,了解大众对灰塑文化的认知程度。为推动灰塑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凝聚青年力量,助力邕城这一独特文化记忆的延续。

图为塑忆邕韵队队员在城隍庙内开展调研,团队成员交流观察要点 。何江瑜 供图

据队员们实地考察发现,虽然在城隍庙内,队员们得以在近距离内交流观察灰塑的细节,但部分灰塑,例如在骑楼博物馆的屋檐上,尽管能看到修缮的痕迹,却因长期缺乏维护,已出现受潮发黑的状况,令人心疼。在骑楼博物馆的屋顶上,精美的瑞兽造型灰塑,生动地展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另一些记录了历史人物及生活场景的灰塑,则以其精细的做工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灰塑在教化民众方面的独特价值。然而,在其他一些古老建筑,如新会书院的屋檐上,灰塑的状况则令人担忧,经久失修,发黑模糊的现象尤为严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图为骑楼博物馆屋檐上的灰塑,有人为修缮的痕迹,但因缺少维护,已出现受潮发黑情况。谢心怡 供图

随后,调研队伍来到了承载着浓郁书卷气息的新会书院。在这里,灰塑的状况显得更为复杂。部分灰塑虽然线条依旧清晰,但早已被岁月的尘埃和自然的侵蚀所覆盖,出现了经久失修、发黑模糊的现象,如同沉默的证人,诉说着时间的无情。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现状,并结合当地居民的口述,试图还原灰塑曾经的辉煌。

而极具南宁城市风貌特色的骑楼博物馆,更是灰塑艺术的一处重要载体。队员们在骑楼博物馆的屋檐上,发现了令人欣喜的灰塑作品,它们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其中,一些瑞兽造型的灰塑,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充满了生活气息。更让队员们惊叹的是,博物馆屋顶上的一些灰塑,不仅做工精细,而且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人物和生活场景,仿佛是一本立体而鲜活的城市史书,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队员们通过细致观察,发现灰塑内容之丰富,涉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习俗等多个层面,充分说明了灰塑在过去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不容小觑。

图为骑楼博物馆屋顶上的灰塑,做工精细,记录了历史人物及生活场景。谢心怡 供图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灰塑的生存土壤,队员们还将目光投向了公众。他们积极与当地居民、商户以及游客进行交流,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大众对南宁灰塑文化的认知程度。许多受访者表示,虽然经常见到这些精美的建筑装饰,但对其背后的历史、技艺以及文化意义了解并不深入。一些年轻人甚至对灰塑知之甚少,这表明灰塑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仍需加强。

图为团队成员在三街两巷的调研合影。何江瑜 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灰塑作为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工艺和艺术美感,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时代记忆、社会风貌和文化观念。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让这些“静止的艺术”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并被新一代所认识和喜爱,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课题。团队成员也将继续努力寻找破解灰塑生存困境的钥匙,以期推动灰塑持续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