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件琉璃回家: 从“流量”到“留量”的淄博思考

发布时间:2025-08-23 17: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章研   阅读 5.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在淄博因其烧烤而成为"网红城市"的喧嚣背后,一场关于文化深度与可持续文旅发展的思考正在悄然进行。8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将目光投向了这座城市璀璨千年的琉璃艺术,希望通过实地调研,探寻文旅热潮背后如何将短暂的“流量”真正转化为深厚的“留量”。

炉火不熄:千年技艺的当代挑战

实践队首站来到了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队员们观察到,老师傅们依然坚守在千度高温的炉火旁,手持沉重铁杆,挑料、吹制、塑形,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数十年的功力。这种“炉火不熄”的坚守,是琉璃技艺活态传承的核心。

然而,在与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中,辉煌背后的隐忧也逐渐浮现。一位老师傅坦言:“现在年轻人愿意沉下心学这个的太少了,又热又累,出师慢,收入也不稳定。”技艺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同时,尽管琉璃艺术价值极高,但其市场认知度与日常渗透度仍有局限。许多游客知晓淄博烧烤,却对同为国家级非遗的琉璃知之甚少;即便知晓,也多视其为昂贵艺术品,而非可融入日常的美学载体。如何让古老技艺对接现代审美与消费需求,成为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

图为师傅展示琉璃制作的基础工艺。刘若涵 供图

问卷心声:从“路过”到“留下”的文化共鸣

为客观了解市场反馈,实践队在淄博热门文旅点位开展了随机问卷调查与街头走访。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游客的行程被烧烤盛宴主导,对于琉璃,大多停留在“知道”“看过”层面,实际消费转化率不高。问及原因,部分游客反馈“价格偏高”“不易携带”“不知如何欣赏挑选”;但也有相当比例游客表示,若有更具创意、更实用、文化故事性强的琉璃衍生产品,他们非常愿意“带一件琉璃回家”,作为此行独特记忆与文化印记。

这传递出清晰信号:流量是基础,但若缺乏能承载情感共鸣与文化价值的优质供给,流量便只是匆匆过客,难以沉淀为真正“留量”。游客渴望的不仅是一时口腹之欢,更是一份能带走、能回味的地域文化深度体验。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行问卷调研。刘若涵 供图

青春赋能:创意实践与长效转化

基于调研发现,实践队迅速行动,尝试以青年视角与专业背景为琉璃创新贡献绵薄之力。队员们与当地琉璃工作室开展合作研讨,围绕“年轻化”“实用化”“场景化”等关键词进行头脑风暴:能否将琉璃与文具、茶具、香器、灯具等日常用品结合?设计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小件饰品?开发琉璃制作体验课程,让游客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

队员们还运用新媒体技能,协助工作室拍摄系列短视频,不再单一强调工艺“艰苦”,更侧重展现琉璃的绚烂色彩、灵动形态及在现代家居中的应用,用生动视觉语言讲述“琉璃生活美学”。这些初步尝试获得了工作室的积极认可,展现了青春创意与古老技艺碰撞的可能火花。

实践队进一步认为,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需构建长效机制:一是深化文旅融合,将烧烤带来的巨大人气,有效导流至琉璃馆、古窑村等文化场馆,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延长游客驻留时间;二是推动非遗产品创造性转化,支持设计力量与传统工坊对接,开发兼具非遗内核与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化消费品;三是讲好文化故事,通过多元传播构建情感连接,让“带一件琉璃回家”成为携带淄博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的自觉行动。

图为实践队员在交流座谈会上分享见闻。刘若涵 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将网络流量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留量”,其核心在于提供真正有价值、能触动人心的文化内容与体验。未来,希望会有更多游客在享受美食之余,走进琉璃工坊,亲手触摸那份千年传承的温热,并带一件琉璃回家,让这份坚实的“留量”,长久照亮淄博的文旅发展之路。通讯员 章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