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唐山学院折光队深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唐山工业文化地标,开展了一场深度挖掘红色基因、创新传承“特别能战斗”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折光队以“开滦脊梁·青春铸光”为主题,通过“调研-创作-传播”全链条实践模式,发挥艺术特长,打造出风琴册、种子书签等兼具历史深度、艺术感染力和时代传播力的文创产品,为传承唐山精神,纪念“特别能战斗”精神提出100年,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唐山学院青年学子对话百年工业 传承“特别能战斗”精神
溯源工业脉搏:在历史现场触摸精神内核
1925年,毛泽东以“特别能战斗”精神精辟阐释了对建党以来产业工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缩影,更记载着中国工人阶级不屈斗争与顽强拼搏精神的历史。
队员们首先走进了开滦博物馆,在浩瀚的档案文献中,仔细研读泛黄的历史文件、工人运动史料和老照片,跟随讲解员的叙述书本上的历史事件、抗日英雄、劳模工人在眼前生动了起来。随后,队员们乘坐闷罐式电梯下到地下30米深的百年矿井老巷道,沿着中国最古老的铁轨,亲身体验到从原始采煤到现代采煤的历史嬗变进程。
队员们还化身“文化采集师”,用镜头和画笔细致记录下矿灯、井架、绞车、煤钎等饱含工业历史记忆的符号,为后续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
“井下工作面,工人们终日不见天日,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日复一日地劳作,为争取权益而斗争,那种震撼是书本无法给予的。”队员李绍锦在参观笔记中写道。
▲图为团队成员在开滦博物馆参观矿工用过的矿灯等物品。刘慧思供图
创新艺术表达:三折镜风琴册让红色记忆“立体重生”
实地参观后,队员们尝试以开滦煤矿跌宕起伏的工业发展史为脉络,在脑海中重构“特别能战斗”精神跨越时空的传承轨迹。
他们突破传统静态展览模式,开始打造的独特艺术装置——长达1.2米的“光迹折叠”三折叠风琴册。风琴册巧妙地运用折页的结构、镂空与光影的结合,构建 “历史层-人物层-青年层”三维叙事空间,将重大历史时间节点,通过人物环境、互动创作,让受众既能有美的体验,又能与观在看历史画卷时,形成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跨时空对话”。这一刻,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观者自身也成为精神传承链条中的一环。
此外,团队还配套设计了文创产品——“精神种子”书签。书签上绘制了井下矿灯、龙号机车、煤块等,书写“精神如种,代代相传”字样。书签,象征着“特别能战斗”精神的种子,成为队员们传播理念的微型载体。
构建传播矩阵:线上线下共振引爆青年共鸣
“折光队”采取了“云端+地面”双线并进的传播策略,努力形成裂变效应,让“特别能战斗”精神在更广泛的青年群体中引发共鸣。
线上引爆。7月22日,折光队在抖音发起了 #我的特别能战斗时刻# 话题挑战赛,晒出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战斗”瞬间,话题浏览量迅速突破2500+。
线下浸润。队员们带着三折叠风琴册作品返回家乡,在社区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人流聚集地,布置起简易而富有感染力的微型展览,现场讲解开滦历史与“特别能战斗”精神内涵,形成“可触摸、可互动、可传播”宣传形式。互动中,一位小学生的家长与队员交流中说道,“唐山就是以煤炭兴起的城市,同学们用这种有趣的形式,让小孩子了解我们城市的历史,记住唐山精神,更爱我们的城市”。
▲图为成员返乡后利用初版风琴册在社区开展宣讲体验活动。齐金波供图
青春铸光:为百年精神注入时代新内涵
▲图为折光队成员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实地调研。刘慧思供图 唐山学院折光队用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证明,红色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它可以被具象化、可感化、青春化。这场由青春主导的对话,正以磅礴的生命力,为历久弥新的“特别能战斗”精神续写着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时代新篇,让信仰之光在新时代青年手中愈发璀璨夺目。(通讯员 潘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