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近日,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村光梦园”乡村振兴实践团在暑假期间,深入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道白庙村,开展“振兴美丽乡村”主题系列实践活动。在王雨杉老师和李念老师带领下,9名师生依托专业优势,通过基层访谈、村民慰问、老党员关怀等行动,将专业所学融入乡村建设,为这座木兰山脚下的白庙村注入青春活力。
一、对话村支书:解码乡村振兴“白庙路径”。
实践首站,团队负责人郑亿豪带领队员与白庙村党支部书记展开深度访谈。围绕村庄产业结构、生态治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议题,村支书详细介绍了当地基础建设的变换与改善,基础设施得到的有力改善,环境卫生也得到良好的提升,白庙村主要产业以水稻为主,依托木兰文化资源发展特色规划。“我们正探索农旅融合的新模式,期待高校青年为乡村带来新视角!”
访谈中,村支书特别肯定大学生团队在乡村IP设计、新媒体宣传方面的专业价值。团队成员表示:“村支书的讲解让我们看到理论落地的可能性,更坚定了用设计赋能乡村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支部书记合影
图为在村民的带领下参观稻田
二、民生服务:细微之处见真情。
实践团践行社会公共服务宗旨,走访多户人家,赠送成员自己设计的武汉学院纪念品,并了解每户家中情况,为后期的赋能乡村振兴打下基础。实践团为多户老人提供“三个一”服务:安全员刘紫萱带领成员为留守老人清扫居所,擦拭桌面灰尘,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倾听老人讲述改革开放初期奋斗故事;与老党员对话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奶奶说:“现在年轻人用手机拍视频,能不能教我把这些故事传下去?”成员们也耐心指导教学,帮助奶奶在社交平台上宣传他们的家乡风光与生活日常。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村民打扫卫生
三、特殊党课:饺子里的初心传承。
实践团队员们为老人打扫院落、整理菜园后,围坐聆听他讲述上世纪七十年代带领村民开荒造田的故事。爷爷亲身经历的故事无比振奋人心,“现在政策好,但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丢!”爷爷铿锵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受触动。爷爷至今保留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好习惯,亲自养殖家禽、种植果树,还热情邀请队员们一同采摘。院子里月季、樱花树、葡萄架等植物一片生机盎然,每月都有鲜花绽放。
恰逢午饭时分,奶奶邀请我们一起吃她包的饺子,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爷爷动情地说:“这顿饺子吃出了家的味道,你们就是未来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给部分村民赠送纪念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党员爷爷合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丰富的实践活动结束后,王老师总结道:“本次活动是课堂思政的生动延伸,学生们在服务中读懂国情民情,更在实践中验证了艺术设计在乡村品牌建设中的价值。”该团队后续将持续结合白庙村木兰文化资源,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特色民风民俗,将所学专业与实际相结合,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文:刘紫萱 魏思豪
图:佘康 郑嘉欣
审核:郑亿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亿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