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学子重走萝北抗联路,青春脚步丈量红色根脉

发布时间:2025-08-17 22: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樊馨月   阅读 1.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文法学院“寻文探迹”红色萝北实践团以“烽火记忆 青春同行”为主题,在黑龙江省萝北县兴东村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当年轻的身影踏入东北抗联第六军兴东交通站旧址,三间不足40平方米的土房内,木桌、瓷碗、水壶无声陈列,墙上的木牌、联络石与苏军水缸,连同孙山、荆成玉、崔炳贤三位交通员的黑白影像,瞬间将1939年近千次情报传递的烽火岁月拉至眼前。队员们手持清单核对实物、编号留影,指尖触摸历史纹理,为口述史筑牢根基——历史不会褪色,青春正奋力拾起被时间尘封的信仰密码。图为团县委郝书记为团队介绍三家窝棚

旧址300米外的林间藏枪洞,5分钟脚程外的松木渡船,仍静静系在黑龙江畔。队员们循着当年交通员的足迹缓行,手掌抚过洞壁的凿痕与船板上的弹孔,笔尖在笔记本上清晰绘出“旧址—藏枪洞—渡江口”的行动路线图,并标记出关键的暗号节点。那些为民族存亡凿刻的痕迹,如今成为青年心中不可磨灭的刻度。图为队员们重走抗联路

在窝棚里,团县委郝书记的讲述尤为珍贵:“凌晨3点敲船帮三下”“玉米叶卷密信借炊烟报平安”……这些凝结着智慧与勇气的细节,被完整录音并逐字整理,为兴东交通站口述史增添了鲜活的新章。前辈的智勇化为声波,被青年虔诚收录,历史密码在这一刻完成跨世代交接。图为郝书记为队员们讲述抗联故事

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汉杰老师将思政课堂移至白桦林环绕的黑龙江堤。在当年的信号石前,他让同学们触摸这“时代的印记”,再指向对岸袅袅炊烟的村庄:“80多年前,抗联战士用同一江水送走密信;今天,我们用同一江水浇灌稻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色根脉正是发展的深厚底气。”一江碧水,映照出历史使命与时代发展的壮阔交响。图为周老师为队员们授课

新时代青年,当如当年交通员般将信仰“藏”进日常,将使命坚定“划”向未来。触摸弹孔时感受的温度,记录口述时笔尖的震颤,最终汇成一股力量——让青年在红色坐标中校准青春罗盘,以专业知识为古老故事解锁崭新场景。每一次出发,都应是连接历史荣光与明日辉煌的青春航线。历史并不沉默,它在青年行走的节奏中低语、在触摸的掌纹里苏醒。青年以脚步丈量过的土地,终将以更蓬勃的生机回响未来。(通讯员王格格 樊馨月)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樊馨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