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青年大学生聚焦文旅语言服务,探索“语言+产业”融合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7 21: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舒然   阅读 7.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当前,古镇等文旅项目国际化进程加快,外国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多元,但语言服务能力不足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隐形壁垒”。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敏锐捕捉这一痛点,以“文旅情境+语言服务+文化传播”为研究主线,聚焦古镇国际化场景中“语言能力-文化表达-游客体验”的动态关联,在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与新文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将英语专业能力嵌入文旅产业生态开展系统性研究。

一、深入实地调研,洞察产业需求

2025612日至618日,实践团队以湖州市南浔区古镇为核心样本,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等方式,深入挖掘文旅产业语言服务需求。在古镇核心景区及周边商户,团队开展多语种服务需求调研,内容涵盖外籍游客沟通体验、从业人员语言能力(英语/跨文化沟通能力)、文化知识储备及数字化工具使用现状,精准捕捉标识翻译不精准、讲解专业性欠缺等语言服务痛点。

在南浔非遗馆,调研小组与工作人员开启深度交流。踏入馆内,辑里湖丝手工缫丝技艺的展示区前,小组同学用英语询问 “非遗技艺国际化传播难点”工作人员坦言,虽有基础英语讲解,可像 “缫丝工序术语” 这类专业内容,难精准译成让外国游客理解的表达,“就像‘索绪’这个步骤,单纯直译难传递工艺精髓” 。聊到南浔传统糕点,工作人员分享,曾有外国游客对制作故事兴趣浓厚,奈何故事中的文化典故遭遇英语表述“卡壳”,法把 “定胜糕” 背后的祈福寓意说透彻。

 

▲图为调研小组的四名成员在南浔非遗馆进行参观了解    一家售卖手工湖笔的铺子,小组成员发现,当外籍游客询问湖笔制作工艺里 “披毫”“择料” 等专业术语时,老板只能用简单英语单词勉强回应手势比划与词汇拼凑间,满是语言沟通的无奈。商贩们英语交流能力多停留在日常买卖表层,面对文化内涵挖掘、跨文化沟通场景,专业语言服务能力的缺失,成了文旅商品向外讲好故事的 “绊脚石”也让调研小组更清晰感知到 “英语+文旅” 人才缺口,对后续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现实锚点

▲图为小组成员与商贩进行交谈

在南浔古镇景区调研小组还偶遇景区工作人员用英语为外国旅游团讲解。讲解者语速适中,将古镇建筑背后的家族故事、历史变迁娓娓道来,可说到 “砖雕寓意” 等文化负载词时,表述稍显晦涩。小组借机上前交流,先肯定其讲解的生动性,接着围绕专业术语翻译、跨文化沟通技巧展开探讨。工作人员坦言,给外国游客讲深讲透文化内涵难度大,小组分享了 “文化负载词 + 场景化阐释” 方法,比如把砖雕里的 “福禄寿” ,用 “good fortune, prosperity and longevity(好运、繁荣与长寿 )” 搭配传统故事讲解,双方交流热烈,在思维碰撞中,都收获了优化语言服务的新思路

二、聚焦产教融合,赋能人才培养

此次实践精准衔接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提供了现实依据。调研显示,文旅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体而迫切:在语言转化层面,需能破解索绪”“披毫等专业术语的跨文化转译难题,既精准传递定胜糕”等具有祈福寓意文化内涵,又能将福禄寿等文化负载词转化为外籍游客易懂的表达;在产业适配层面,要熟知国际文旅平台的语言规范与传播逻辑,具备文化冲突预判与化解能力,例如应对讲解砖雕寓意时的表述晦涩问题,同时掌握文旅供应链中从非遗技艺到商品销售的全链条术语转化技巧。

▲图为调研小组观察景区多语言导览图

这一需求推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从传统 语言能力本位转向产业问题驱动型。以往偏重纯语言技能训练的模式,难以应对文旅场景中文化 + 专业 + 沟通的复合挑战,而新导向下的培养体系需以产业痛点为核心,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贯穿始终。

调研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学改进方案。例如,外语专业可增设文旅英语场景化实践模块,按调研中发现的真实痛点设计子单元 —— 文化负载词转译工作坊,以 辑里湖丝工序”“湖笔制作工艺为案例,训练学生结合工艺原理与文化语境进行创造性翻译;跨文化讲解实战课则以古镇建筑典故、非遗故事为素材,模拟砖雕寓意阐释等场景,培养术语+故事的场景化表达能力。另外构建 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将国际 OTA 平台规则、社交媒体文旅推广话术等实时更新内容纳入教学,同步开设文化冲突案例分析课程,结合外籍游客与商户沟通中的典型矛盾,训练学生的预警与调解能力。

通过这种深度对接,既能让专业教育精准匹配地方文旅产业的国际化需求,培养出既懂语言又通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又能切实提升古镇等文旅项目的跨文化服务水平,让非遗技艺、传统民俗等文化符号通过精准的语言桥梁有效传播。

▲图为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合影


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研究,跟踪文旅产业语言服务需求变化,为“语言+文旅”产教融合提供更多实践样本,助力中国文化借语言之力,在国际舞台讲好古镇故事,传播文化魅力

供稿:杨舒然 潘瑞淇 周昱君 何嘉祺 赵晟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舒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