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于涵)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智链青牧,牦力青为”实践团成员于7月15日踏上了3700米的祁连草原,展开了为期7天的暑期实践活动。这是一场跨越山川草原的对话,更是一段牦铃声中蕴藏的创新与希望之旅。
图为团队在祁连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合照 于涵供图
牦铃初响是牧民家门口的真实诉说,那一声声牦铃,唤醒了草原深处的心事与期盼。牧民们袒露养殖难题,诉说着生活的坚韧与希冀。
初至多隆村,草地葱茏,风吹牛动,表面安宁的牧野生活中藏着未被诉尽的忧心。实践团成员深入牧民家中,听他们讲述养殖成本上升、销售渠道有限的窘境;在村委会听见“千头牦牛计划”等新政初见成效的背后挑战;在镇政府兽医站,成员们与站长探讨选育牦牛的推进空间,试图在交流中探寻破解瓶颈的方向。首日调研,是实践团接触草原肌理的第一课,更是他们将青春与高原紧密相连的开端。
听着雪山化水、伴着牦牛哞叫,实践团就在草原上开始着手“牦小牛”品牌的设计,冀望依托IP营销打开祁连生态产品销售新路径。同时实践团开展无人机技术教学,希望能借此帮牧民少受些累,放牧时自在些,找牦牛时方便些。这些事如同给草原搭了副双辕,一辕套着生态产品的销路,一辕连着牧民的放牧生计,往好日子的方向慢慢走。
图为团队成员与牧民深度访谈 于涵供图
牦铃回响是守护纯天然牦牛的品牌之路,企业与牧民的牦铃交织,承载着“走出大山”的梦想,却被营销的瓶颈阻隔。青春的智慧,正待奏响这串铃声。
调研企业,寻找让“纯天然牦牛走出大山”的可行之路。“我们的原料,全是最纯天然的!”仟户企业负责人自豪地介绍着产品,眼里闪着光,手上拿着产品不停地让成员们试吃。但谈及销售,他却不禁皱眉——这样好的产品走不出大山,营销短板成了最大瓶颈。面对这样的困境,实践团成员暗自下定决心:要用所学的营销知识,为这份高原纯粹插上飞出大山的翅膀。
图为团队成员在仟户企业参观 于涵供图
牦铃共鸣是助力传统牧业新生的数字化转型,在智慧牧业的数据平台上,牦铃转化为精准的信息与关怀,准备开启牦牛养殖的数字未来。
走进祁连藏羊产业发展研究院,实践团成员实地观摩了智慧牧业数据平台,直观感受到数字化为藏羊养殖带来的变革之力。冰冷数值的背后,是牧民减负增收的温暖图景。看着屏幕上实时跳动的健康指标与定位信息,有成员轻声自语:“这样的模式,能否也为牦牛赋能呢?”一个念头悄然萌生,激发出一连串关于路径复制与技术落地的探索热情。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智慧牧业数据平台 于涵供图
牦铃远扬是高校智库托起的产业振兴梦,学术殿堂里,牦铃声汇成东西高校协作的乐章,激荡起科研与牧业融合的无尽可能。
踏入青海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实践团感受到的不只是校园的静谧与庄重,更是科研力量在高原大地悄然生根的脉动。高校专家从选育、营养、疫病防控等多个维度分享经验,一张张图表、一个个案例,为成员们搭起了理解产业链条的知识坐标。讲座之外的交流更是启发不断,“高校是否能成为牧业转型的智力源头?”“如何真正实现科研成果‘落地有声’?”一个个问题在头脑中激荡,记录本上迅速记下关键词,目光中写满思索与期望。这一刻,知识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定义,而是能穿越雪山草原,助力牦牛奔跑得更远的真实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青海大学交流参观 于涵供图
牦铃声声,牧野的风吹拂着东部青年与高原土地间的深情厚谊,也拨动着牦牛产业转型的时代节拍。带着东西协作的山海情怀,实践团不仅走进了牧民的家门,更立志留下青春的印记与科技的力量。前路虽漫漫,挑战仍严峻,但那一串串清脆的铃声正汇聚成振兴高原牧业的坚定步伐。青春的热忱将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奏响一曲关于协力突破,开拓新篇的时代赞歌,牦铃远扬,声声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庞梦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