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理工学院“e”兴领航实践团|数字赋能,助力清远连南生态农业腾飞

发布时间:2025-08-16 23: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韵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陈韵) 为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乡村基层实践,亲身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大地的蓬勃气象,7月8日至7月22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e”兴领航实践团赴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耘曦生态种植基地开展“数字赋能共富路,科技振兴青春行”主题“百千万工程”实践活动,经过为期两周的数字生态农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顺利落下帷幕。


 科技探农脉,实践出真知

继前两年暑期的调研与走访,“e”兴领航实践团今夏再次启程,深入清远连南耘曦生态种植基地,开展数字农业主题实践。抵达基地后,团队立即开展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农田规划、作物种植、传统耕作与数字技术应用情况,成员们观察到种植标准化和数字农场的应用情况,并记录其对灌溉效率的影响。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田地里摘黄瓜

调研期间,实践团与基地负责人吴文旭先生座谈交流。吴先生介绍,基地当前灌溉管理依赖经验,存在用水浪费与效率低等问题。这一现状引发团队深入思考,结合专业背景,实践团迅速开展土壤与气候等因素分析,着手设计智慧灌溉初步方案。同时,成员积极投身育苗、采摘、分拣等环节,深入农业一线,近距离接触农作物的生长全过程,并结合专业知识分析数字农业的应用。

▲图为实践团与基地负责人吴先生交流基地现状,探讨灌溉管理方案

AI 赋能灌溉控制,智慧农业开新局

针对基地灌溉管理中存在的“经验灌溉”弊端,实践团结合专业背景,深入开展系统性调研与设计,探索“AI+农业”自适应灌溉调控系统的构建路径。成员们分工协作,系统分析基地土壤结构、作物生长周期与气象变化等关键因素,开展多轮方案打磨与模型测试,初步完成系统框架设计与核心功能实现。 

▲图为实践团成员分析农作物生长自适应灌溉调控系统

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和气象数据,结合历史用水信息,精准刻画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支持按需灌溉与多时段计划管控,覆盖晨间灌溉、午后补水等多种应用场景。系统还围绕作物生长周期制定施肥方案,适配不同肥料类型,并通过AI算法智能推荐养分配比,如玉米苗期增氮配磷钾、苦瓜花期提钾补磷等,实现“因时因需”精准调控。 此外,系统以图表方式可视化呈现用水趋势、土壤湿度分布等关键数据,辅助农业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力求推动灌溉管理由“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变。当前,系统已完成框架设计与关键功能实现,方案已获得基地负责人吴文旭先生充分认可。

▲图为“e”兴领航实践团搭建的农作物生长自适应灌溉调控系统


生态直播连城乡,共促乡村新经济

为拓宽基地农产品销售渠道,实践团策划并实施了为期6天的助农直播活动。成员们巧妙融合“农残检测+鲜果试吃”等直观方式,展现基地农产品绿色、健康的新鲜品质。同时,结合连南本地特色,在直播中融入瑶族传统服饰、民俗歌舞等本地文化元素,不仅吸引观众驻足观看,更有效激发了观众对连南生态农产的文化认同与购买兴趣。

▲图为实践团成员直播介绍农产品

本轮直播累计吸引超4000人次观看,成效初显。更重要的是,直播活动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到耘曦基地的生态农产品,为农户销售搭建起全新桥梁,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实践团以此探索出一条“文化+农产+直播”的可复制经验路径,为其他地区开展助农电商活动提供了宝贵借鉴。

▲图为共青团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委员会颁发给“e”兴领航实践团的表扬信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e”兴领航实践团而言不仅是一次锤炼本领的机会,更是团队成员了解国情农情、深化专业认知的重要契机。成员们将专业知识与田间实践相结合,完成了基于AI技术的智能灌溉系统的初步设计和测试,并通过助农直播探索了农产品销售新渠道。通过与农户的共劳作、与技术的同实践,团队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农兴农的时代使命,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