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吕玟莹 朱香璇 程欣)在突破科技封锁、迈向复兴伟业的关键时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愈发彰显其穿越时空的磅礴伟力。近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星火问泉,绿梦强国”乡村振兴促进团,以青春之我跨越苏陇千里,深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淬炼初心、汲取力量。团队创新打造“学-践-传”三维路径,将大国重器的精神密码转化为生动实践,在西北戈壁与苏北校园间播撒火种,激励青年学子投身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一、寻根铸魂:在航天摇篮触摸精神原脉
实践团首站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在载人航天发射塔架下仰望苍穹,队员们感受大国航天跳动的强劲脉搏;历史展览馆内,凝视记录攻坚岁月的珍贵展品,老一辈筚路蓝缕的身影与新时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交相辉映。东风烈士陵园中,团队向聂荣臻元帅等功勋科学家及无名英烈鞠躬默哀。英名墙上的每一个名字、讲解员深情的讲述,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底色愈发清晰。偶遇的基地退休科研前辈一句朴实告白:“四十年坚守,每寸土地都记着攻关日夜”,瞬间赋予精神可触的温度。这滚烫的初心,生动诠释了何为无悔坚守,成为宣讲中最动人的素材。
图为实践团抵达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实地探访学习 宗晨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载人航天发射塔架下合影留念 张勤怀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东风烈士陵园鞠躬默哀场景 孙择逸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基地退休科研人员交流学习 张勤怀供图
二、青春创意:在互动体验中播撒求知星火
在金塔县社区“航天小屋”,实践团以郭永怀放弃优渥条件归国的抉择切入,结合原子弹爆炸影像抛出“为何要在戈壁造‘两弹一星’”之问,引发居民深度思辨。科技馆内,40组亲子家庭通过画笔勾勒星辰梦想;在“航天飞船纸电路”制作中,孩子们亲手点亮“飞船”,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悄然点亮心灯;面对火箭模型与发射视频的追问,单向宣讲化作双向探索。
图为实践团在金塔县社区“航天小屋”宣讲现场 张勤怀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金塔县科技馆宣讲现场 孙择逸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金塔县科技馆组织亲子活动场景记录 宗晨供图
深入青少年实践基地,团队以科学家“用双手创造实验条件”的故事,诠释“冬抵严寒、夏抗酷暑”的无私内涵。酒泉市政广场的傍晚,成员与群众亲切对话,既调研精神传播实况,更让火种在润物无声中深植人心。
图为实践团在青少年实践基地组织活动场景记录 孙择逸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青少年实践基地宣讲现场 孙择逸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酒泉市政广场与群众交流现场 宗晨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酒泉市政广场与群众交流现场 吕玟莹供图
三、多维浸润:让精神火种在校园燎原
在徐州许阳小学课堂上,航天员太空生活与杨利伟出征故事交织,诠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真谛;戈壁滩上“裹单衣绘图、呵气取暖续写、沙地当稿纸运算”的往事,让孩子们读懂“于物资匮乏中创造奇迹”的钢铁意志。“画火箭、寄心愿”环节,五彩线条托起“我要当科学家”的纯真梦想。教师感慨:“抽象名词成了鲜活故事,这样的教育直抵心灵。”这质朴评价,正是创新宣讲成效的最佳印证。
图为实践团在许阳小学开展宣讲现场 张勤怀供图
在徐州潘安湖小学,“破冰传话游戏”传递“天问一号着陆”“邓稼先隐姓埋名”等关键词,历史在欢笑中具象化;有奖问答围绕“两弹一星内核”“钱学森归国缘由”等,知识于互动间自然渗透。
图为实践团在潘安湖小学开展宣讲现场 张勤怀供图
四、续航未来:构建精神传承立体网络
团队凝练苏陇实践成果,升级“故事+体验+感悟”立体课程包。“把酒泉故事带回校园,用方言宣讲、社区展览飞入百姓家”,负责人展望道,“让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强感召力。”当前,“星火续航”计划正筹备线上课程、社区巡展等多形式传播,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贯通的精神传承网络。
从航天摇篮的初心淬炼,到乡村校园的深耕播种;从街头对话的星火微光,到立体网络的燎原之势,这场跨越千里的青春接力昭示:唯有让历史可感、故事入心,伟大精神方能生生不息。江苏师大科文学子以宣讲为桥、创新为翼,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互动中扎根、在创意中生长、在传播中永续,为培育复兴栋梁挺膺担当、贡献青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玟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