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王婷) 为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生根,德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清水绿滩一叶舟”社会实践团队于今日奔赴德州市齐河县、庆云县黄河段,开展了一场贯穿历史传承、科技赋能、民生调研与教育传播的立体化社会实践。团队以“化学赋能新黄河,共绘绿色新画卷”为主题,通过“寻根-问诊-开方-育苗”四维联动实践模式,实现了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溯精神之源:在治黄史诗中锚定青春坐标
实践团队以红色治黄精神为实践起点,实践队走进齐河县“红心一号”文化广场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队员们触摸斑驳的吸泥船构件,探寻“红心一号”吸泥船自力更生的建造历程,学习老一辈治黄人“坚韧创新、自力更生”的精神;在黄河文化展厅,透过70年的治河史料,队员们沉浸式感悟黄河文化底蕴,队员们都纷纷表示,此次活动增强了他们对保护母亲河黄河的使命感。团队成员卞裕欣在实践笔记中写道:“锈迹斑斑的钢板承载着老一辈治黄人的智慧结晶,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黄河保护既需要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更需要这种艰苦奋斗的软实力。”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齐河县“红心一号”文化广场和黄河文化展厅
铸科技之盾:实验室数据守护黄河健康
带着红色教育的洗礼,团队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科技实践。在齐河黄河河务局专家的指导下,队员们聚焦黄河生态健康这一核心任务,运用专业采样设备,针对此流域的水质与土壤开展采样调研活动,并将采集的水样和土样带回学校实验室进行检测,精准分析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并形成科学严谨的水样检测报告。采样过程中,当地村民老张主动分享道:“这几年河边的芦苇长势好了,但偶尔还能看见漂浮的垃圾。”这番朴实的观察让队员们调整了采样方案,特别增设了微塑料检测指标,最终形成的检测报告既包含精准数据,也融入了村民的直观感受。
图为志愿者在德州市齐河县小八段里采集黄河水质样品和土壤样品。段亚宁 供图
探共赢之路:乡村振兴中的绿色方程式
基于检测发现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团队创新实践路径,在庆云县开展“化学+农业”科普系列活动。化学专业的同学们将实验室“搬”到田间,用pH试纸变魔术般演示土壤改良原理,自制净水装置展示污水处理过程。通过易拉宝、横幅、科普手册等多种形式,向村民宣讲黄河保护政策与生态文明理念。这种“看得见的科学”吸引了百余名村民参与,收集的有效问卷为后续《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调研报告》提供了鲜活素材。村支书感慨:“大学生们用我们听得懂的话讲科学,这下大伙儿都明白生态种植为啥能多赚钱了。”
图为志愿者与当地居民就黄河保护政策、黄河文化建设等话题进行深入沟通。段亚宁 供图
燃希望之炬:从黄河岸边到课堂的绿色接力
实践队走进齐河县当地的幼儿园,团队在齐河县幼儿园展开“黄河守护者”育苗行动,开展“保护黄河在行动,低碳环保助绿滩”主题宣讲活动,队员们将几日来的所见所闻转化为童趣盎然的环保课堂,用动画短片讲述黄河故事,以“污染对比图”直观呈现生态影响,并为孩子们展示了有趣的荧光棒实验来展现黄河保护的重要性;趣味互动环节中,孩童们积极参与,幼师刘芳注意到:“有个小朋友坚持要把自己画的‘干净黄河’带回家给爸爸看,这种教育渗透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有效得多。”
图为志愿者于庆云县幼儿园合影。段亚宁 供图
从文化寻根到科技赋能,从产业调研到教育传播,这场历时14天的实践构建了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链,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德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清水绿滩一叶舟”实践队依托学科优势,实现了专业所学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责任与担当。
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推动绿色母亲河项目持续发展,并积极探索“化学+绿色”产业的有效途径。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维持黄河的现状,更要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让黄河永久地发展下去。”(通讯员 王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