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潮逐新迹 乡韵满兴寿——兴潮新迹实践团踏访兴寿镇,在“百千工程”沃土上寻味乡韵初心

发布时间:2025-08-16 22: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佳懿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兴潮逐新迹 乡韵满兴寿

——兴潮新迹实践团踏访兴寿镇,在“百千工程”沃土上寻味乡韵初心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浪潮中,北京市“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为京郊乡村铺就了发展新途。北方工业大学兴潮新迹实践团走进昌平区兴寿镇,循着“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建设脉络,在肖村村史馆触摸历史根脉,于金惠农合作社见证科技助农,在辛庄村邂逅文旅融合,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温度与深度。

村史寻脉:从发展足迹里读懂乡土振兴本真

在肖村村史馆,布满时光印记的展板与泛黄的老照片串联起村庄过往。翁书记指着“肖村的历史沿革”旧影,为实践团讲述元代建村的迁徙故事、明清家族的传承脉络,以及“肖村大事记”里记载的风雨岁月。从古老建筑旧貌到新时代村庄新颜,“兴寿儿女支援抗战”的红色记忆、“土地改革”的时代变革,让成员们领悟到乡村振兴是传承中求创新的过程。如今,成立的金惠农合作社等,更直观呈现传统与发展的交融。通过调研,实践团深刻认识受到,读懂乡土文化脉络,才能握住乡村振兴的密码,要让更多的青春力量扎根这片土地,续写传承与发展的崭新篇章。

科技扎根:从调研实践里激活产业生长动能

金惠农合作社的展板前,一行行种植技术介绍与产业规划图,勾勒出科技赋能农业的清晰脉络。作为兴寿镇特色种植核心载体,合作社以100亩设施基地联动300亩陆地种植区,借巡检机器人优化管理、数字人直播拓销、政策补贴降本、衍生品增利,筑牢产业升级根基。

“新技术落地还需打磨细节。”负责人坦言,部分老年种植户对数字工具操作不熟练,亲子采摘、果酱制作等体验活动因规划和运营待完善暂未全面开展,衍生品品牌特色也有精进空间。技术实效、政策红利与待优化方向被一一梳理,让展板规划与农户心声精准呼应。

“科技的力量在细节中生长,升级方向在实践中明晰。”实践团将通过校企合作,聚焦待优化细节,结合“莓小兴”IP设计与场景改造,通过“高校+政府+农户”三方模式,协助优化数字工具、规划体验场景、打造“技术+文创”品牌,让科技兴农精准提质。

文创聚力:从业态融合里焕发乡土活力

踏入辛庄村,农文旅融合的转型活力扑面而来:集市里藤编包、陶土萌物等手作杂货错落成趣,氤氲着乡土创意;香膏工坊萃取本土植物精萃,将草木芬芳凝注于手作体验;手绘工坊中农户与艺术家共绘的果蔬插画,化作文创新品走出乡野;面包坊里麦香裹挟着创意,新鲜焙烤的面包藏着田园温度;村内餐厅业态多元,西式精致、烟火烧烤与地方特色风味交织,尽显舌尖上的丰富风情。从市集烟火到工坊匠心,从草木香韵到舌尖滋味,辛庄以“农业为基、文化为魂”孵育新业态,更锚定科技赋能方向,让乡村振兴的脉动在业态交融中愈发强劲。

从村史馆的文脉传承到大棚里的科技革新,从田埂间的文旅融合到实践中的业态创新,兴寿镇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百千工程”的滋养下焕发新颜。“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兴寿镇悠久历史的传承,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是田埂上拔节生长的希望。”未来,团队将带着这份乡野初心,聚焦农文旅融合,深化场景改造、联动资源、技术赋能,优化方案推广落地,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乡土,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添上属于“兴潮新迹”的鲜活一笔!

(供稿 北方工业大学兴潮新迹实践团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佳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0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