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19日,西安思源学院大数据管理学院“青锋探乡•密境寻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开展实地调研。
▲图为六营泥塑村
深入交流 共探振兴密码
抵达六营村后,村干部白昱帆热情讲解了村情村史,重点剖析了六营村从普通村落蜕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发展路径。从特色产业培育到人居环境整治,从文化资源挖掘到治理模式创新,白昱帆的讲解清晰展现了六营村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的实践成果,让成员们深刻理解了其“示范”背后的硬核实力与治理智慧,为调研打开了宏观视野。
▲图为认真聆听讲解
走访村民 倾听传承故事
随后,实践团深入村民家中,开启入户调研。首站拜访的是泥塑非遗传承人黄婷老师。推门而入,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映入眼帘,从憨态可掬的生肖造型到寓意吉祥的传统纹样,无不彰显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黄婷老师向成员们细致讲解了泥塑制作的全流程,从选土、炼泥的“接地气”,到塑形、彩绘的“巧匠心”,每个环节都蕴含着代代相传的经验。她还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如何将传统泥塑与现代审美结合,让非遗技艺既守得住本源,又接得住时代,为六营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同时,团队深入村民家中进行访谈,听村民们讲述泥塑故事、展示家传作品,深刻感受到这项技艺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图为入户交流
▲图为村民制作泥塑
调研途中,实践团特别拜访了村里备受关注的“最小泥塑传承人”——12岁的胡钊楷。他是胡深世家第七代传承人,自幼跟随家人学习泥塑技艺,虽年纪尚轻,却已能熟练完成泥塑的制坯、上彩等关键工序。在胡钊楷家中,他向队员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从憨态可掬的“坐虎”到灵动鲜活的花鸟,每一件都透着孩童的巧思与对传统的敬畏。团队成员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泥塑制作中,亲手感受毛笔在指尖幻化出的艺术生命力。
▲图为参观胡钊楷作品
▲图为体验泥塑制作
暴雨抢救 展现青年担当
正当团队成员沉浸于泥塑创作时,天气骤变,一场暴雨突然袭来。由于村民家中晾晒的泥塑半成品尚未干透,面临损毁风险。队员们迅速行动,与村民一起冒雨抢救泥塑,搬运、遮盖、转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数十件泥塑作品得以保全。这场意外不仅让团队体会到民间艺人的艰辛,也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雨后,村民感慨道:“这些娃娃们不怕脏不怕累,是真心想帮我们做点事!”
▲图为突遇暴雨“抢救”
▲图为与胡钊楷家人合照
此次六营泥塑村调研之行,同学们不仅通过座谈、访谈、体验等方式系统了解了泥塑非遗的传承现状,更在突发状况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担当。队员们表示,非遗传承不仅需要技艺的延续,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守护,未来将通过调研报告、短视频宣传等形式,让更多人认识六营泥塑,助力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雨婷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