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红墙传疍韵,访银龄承星火——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疍火相传突击队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5 16: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汤颂楷   阅读 3.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疍”火相传突击队的青年学子们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石板沙的征程。为期九天的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中,他们用画笔描绘乡村新颜,用镜头定格岁月温情,用脚步丈量乡土民情,为这座石板沙疍家风情小岛注入青春活力,也在实践中书写了属于青年的成长答卷。

▲图为突击队员与村委干部的合照

彩绘乡村:以笔墨为媒,绘就田园新画卷

乡村彩绘是此次活动的 “重头戏”。学子们以石板沙的田园风光为底色,以疍家文化为灵魂,将专业所学融入乡土创作。他们蹲在斑驳的墙面前细细琢磨:褪色的彩图里,疍家人的身影曾是怎样的鲜活?空白的红砖墙上,如何让稻浪翻滚的诗意扑面而来?

▲图为突击队队员彩绘时照片

创作中,队员们多次与村委沟通,从 “修复传统” 到 “创新表达” 反复推敲。经过数日骄阳下的挥汗创作,8 面旧彩绘墙重现光彩 —— 褪色的家门重焕深蓝,模糊的船桨再显木色;一面全新的 “水稻墙绘” 更是惊艳亮相,金黄稻穗在墙面上舒展,仿佛能嗅到风吹过稻田的清香。昔日单调的墙面变身 “会说话的风景”,不仅让村民路过时忍不住驻足微笑,更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 “网红点”,为乡村旅游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彩绘效果图

寻访银龄:以光影为镜,镌刻岁月真故事

“多少年没拍过照片咯。”97 岁老奶奶坐在龙眼树下,银发丝上落着叶隙的阳光,带着羞涩望着镜头,这是突击队走访银龄的动人一幕。团队备齐器材,在村干部带领下,探访村里的老党员、老匠人、独居老人。

​▲图为突击队员与老人交谈

为老人整衣襟时轻声细语,选背景反复比对,按快门屏息凝神…… 学子们温柔捕捉老人眼角皱纹、掌心老茧,及谈及往事时眼中的光。拍摄间隙,他们围坐听老人们讲奋斗故事:老党员指着泛黄奖状说修水渠、战荒年的事,褶皱里是不屈韧劲;老匠人摩挲工具谈学艺的严苛坚守,老茧是对技艺的注解;独居老人翻旧相册忆与老伴打拼岁月,话语满是温情。学子们认真记录、追问细节,让时代印记的奋斗片段鲜活起来。​

▲图为突击队员对老人进行慰问

沉甸甸的相册送到老人手中,许多人摩挲照片红了眼眶。相册里有定格的容颜,还有故事手稿。这些照片与文字,成了代际情感纽带,让银龄岁月多了被铭记的温暖,也让闪光的奋斗故事在倾听与记录中流转传承。​

走访民情:以脚步丈量,倾听乡土真声音

在挨家挨户的走访中,学子们听到了村民最真实的心声。他们搬个小板凳坐在村民家门口,一边记录诉求,一边算起 “民生账”,还细致地普及助学贷款政策,生怕漏了一个细节。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对话,不仅让学子们摸清了石板沙的发展 “痛点”,更让村民们感受到了来自青年的真诚与力量。

▲图为突击队队员对村民进行调研

九天的时光很短,短到来不及走遍村里的每一条小巷;但留下的印记很长,长到彩绘会在岁月里慢慢沉淀,相册会在老人手中反复摩挲,那些真诚的对话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持续回响。当 “疍火相传” 的旗帜离开石板沙时,村庄的墙上多了色彩,老人的床头多了相册,村民的心里多了期盼。而对于突击队的青年学子们来说,这段沾满泥土与温情的经历,早已成为他们青春里最珍贵的 “实践课”—— 让我们懂得,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笔一画的创作,一声一问的倾听,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

未来,定会有更多青年循着这样的足迹而来,让石板沙的故事,在青春力量的浇灌下,绽放出更动人的光彩。

撰稿:杨达成、汤颂楷

图片:张梓帆、杨达成

审核:汤颂楷、彭嘉荣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汤颂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