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青年学子探访陕北乡村探寻农业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3 22: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钰龙   阅读 7.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李钰龙 黄文)近日,榆林学院“陇间膜语・陕北寻踪”“黄土逐梦・旱区探微”两支社会实践队继续深入陕北乡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先后走进雷龙湾村、朱家沟村和庙湾村,实地探访特色种植、旱作农业技术及生态农业模式,以专业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雷龙湾村:技术赋能特色种植产业链

在雷龙湾村,实践队重点考察了当地的特色种植产业。400亩淀粉薯基地采用单行种植、不翻地膜的方式保障光合作用,通过4月栽植、10月收获的长周期培育积累充足淀粉,产品远销内蒙古、东胜、鄂尔多斯等地。水库蓄水灌溉系统与快繁育苗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在建的190平方米实验室将为种源创新助力,香瓜大棚则探索出“特色种植+休闲农业”的融合模式,为产业增值拓展空间。

图为实践队与农户合影。黄文 供图

朱家沟村:技术创新破解旱作农业难题

朱家沟村的农业技术中心展现了旱作农业的技术突破。当地采用“两行玉米四行大豆”的间作模式,优化作物空间布局以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光线分配效率,但“收获较难”的问题也让队员们意识到技术优化的持续性需求。绿豆种植区的五种肥料对照实验聚焦土壤肥力提升与化肥减量,膜下滴灌高粱的灌溉量实验则致力于水资源高效利用,优质高粱品种还展现出与产业链延伸的联动潜力,蔬菜多元种植勾勒出“粮经统筹”的立体农业图景。

图为实践队与农户合影。黄文 供图

庙湾村:稻蟹共生践行生态共富理念

庙湾村的2000亩稻田养蟹项目以合作社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长江一号”蟹苗与水稻形成“稻护蟹、蟹肥稻”的共生系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让村民共享产业红利。队员们对稻田周边植物与杂草的调研,为构建“少用农药、生态调控”的稻田系统提供数据支撑,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的实践。

图为王小林教授了解农户种植情况。马尔萌 供图

实践队通过此次调研,深入了解了陕北不同乡村的农业发展模式,深刻体会到技术创新与生态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队员们表示,将把实践中的发现与思考转化为专业研究的动力,持续为陕北农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李钰龙

图片|黄文 马尔萌

审核|王小林 罗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钰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