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李承泽、赵成旭、王照旭)近日,体育学院“体现精彩”实践团走进敦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与2015届校友、该校体育教师张思奇面对面沟通交流。十年里,他用一套“三步法”完成从领奖台到操场的转身,也让“东电精神”在特殊儿童心里生根发芽。
第一步:选“赛道”——把心跳留在故乡的跑道
“根在乡土,责在肩头。”张思奇说,大学四年每次回乡支教,他都看见基层体育老师紧缺,“与其在外观望,不如回家补位。”一句朴素的话,把“个人前途”与“家乡需求”拧成一股绳。实践团的同学们第一次明白:新时代的“赛道”不只是城市的领奖台,更是基层的操场;只有把心跳与故乡脉搏调成同一频率,青春的脚步才能踩出最深的中国印记。
▲图为张思齐与实践团成员交流现场
第二步:亮“武器”——把专项练成“硬通货”
“专业过硬,才能在任何讲台、任何操场站稳脚跟。”张思奇亮出自己的“武器”——四年羽毛球专项训练沉淀的扎实功底。如今,他把高远球、杀球、步伐拆解成一堂堂“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特教体育课。“只要专项足够硬,就能成为帮助孩子们打开世界的‘通用货币’。”在他看来,技术不仅是个人本领,更是一种可迁移、可复制的教育资本;当技术有了温度,便能在特殊儿童的世界里“流通”成希望。
▲图为张思齐与实践团成员交流合照
第三步:稳“续航”——把岗位磨成“磨刀石”
“岗位不是终点站,而是磨刀石。”从普通体育教师到特教教研组长,张思奇把每一次备课、每一节课堂、每一次残障儿童进球的欢呼,都当成打磨自己的机会。九年如一日,他把操场铺成银河,让孩子们也能“跑向属于自己的光”。这段经历把“坚守”重新定义:它不是日复一日的消耗,而是日日更新的雕刻;岗位越磨越亮,个人越磨越强,特殊儿童的未来也因此被越磨越宽。张思奇用九年的“慢功夫”,为新时代体育人示范了“长期主义”的最美模样。
访谈最后,张思奇寄语在校师弟师妹:“锁定一项运动,练到能示范、能教学、能纠错;把每一次社会实践都当成‘试教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完成属于体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跑过的每一步、教过的每一个孩子,都在提醒我:体育人的赛场不仅在领奖台,还在乡村的泥土、城市的社区、祖国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实践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心声,也是东北电力大学体育学院全体学生继续前行的方向。
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跑出属于体育人的最好成绩!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承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