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江西吉安,吉水县八都镇银村小学被群山环抱,漫山遍野的绿如同打翻的颜料盘肆意铺展。7月10日至19日,华东理工大学“心绘绿野”支教团奔赴此地,聚焦乡村环保教育空白,以《“抓住”二氧化碳》《污水处理大师》两门特色课程为支点,搭配“绿野创意工坊”实践活动,将抽象环保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趣味场景,为乡村孩童构建生态认知体系,注入青春环保活力。
实验破局:让无形知识“显形”
“同学们,深吸一口气把气球吹鼓——看,我们‘抓住’二氧化碳啦!”《“抓住”二氧化碳》课堂上,支教队员刘菲莹手持气球,开启沉浸式教学。为破解“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等抽象概念,她设计醋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喷泉”实验:透明容器内,气泡持续翻涌,液体裹挟着气泡喷涌而出,瞬间吸引孩子们聚拢在实验台前,目光紧锁奇妙变化。
分组实验时,刘菲莹为每个小组分发试剂与仪器,孩子们佩戴护目镜,小心翼翼操作滴管。“哇!我的喷泉喷出来了!”当无色液体反应后产生大量气泡,推动液体突破导管喷射而出,孩子们的惊叹声瞬间点亮课堂。
“乡村孩子对自然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知识框架,小实验能将看不见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视化、可触摸的直观体验。”刘菲莹阐释课程设计逻辑。课程尾声,孩子们自发拟定“低碳公约”,“随手关灯”“少用塑料袋”等承诺,成为他们践行环保的首批行动指南。
▲图为孩子们正在做“喷泉实验”
在地深耕:紧扣乡村生态痛点
《污水处理大师》课程精准锚定当地水资源保护需求。吉安乡村水资源珍贵,但孩童对水污染成因与治理认知空白。支教团结合在地实际,搭建由砂石、活性炭、棉花构成的简易过滤装置,将混有泥沙、颜料的模拟污水注入后,清澈液体逐层渗出。“污水真的变干净了!”孩子们凝视过滤后的清水,眼神中既有惊喜,更藏着对家乡河道的关切。
“老师,村里的小河能这样变清吗?”面对孩子提问,刘菲莹并未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大家梳理污染源:“农田化肥随雨水流入河道,家庭生活污水直排,都是河水变脏的‘凶手’。”通过溯源污染、探讨治理,让环保知识与乡村生态现实深度绑定,推动知识传授向行动启发延伸。
▲图为刘菲莹正在讲解污水处理装置
实践赋能:让环保成为生活日常
“绿野创意工坊”构建劳动与游戏融合的实践场域。“绿野种植”环节,支教队员手把手指导翻土播种,所选豆角、辣椒种子均为当地常见品种。“植物是‘二氧化碳小管家’,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队员一边示范播种,一边讲解植物固碳、落叶堆肥等生态知识,让孩子们在农事操作中理解环保逻辑。考虑到实践延续性,团队特意选取易种植品种,方便孩子返乡后持续实践,推动环保认知向生活实践转化。
“垃圾分类抢凳子”游戏将知识学习转化为竞技挑战:音乐响起,孩子们围绕贴有分类标识的凳子奔跑;音乐骤停,需快速判定手中卡片(塑料瓶、菜叶等)所属类别并精准就座。“废电池是有害垃圾,会污染土地!”激烈竞争中,垃圾分类知识被反复强化。“环保知识套圈”以问答为门槛,“世界环境日是哪天”“树叶有哪些生态作用”等问题,推动环保意识在思考与互动中悄然内化。
▲图为孩子们正在进行垃圾分类抢凳子
生态续航:让种子自然生长
十天支教结束,环保种子已在乡村土壤扎根。“环保教育不是短期任务,而是需要长期浸润的生态启蒙。”刘菲莹在支教日志中写道,“我们要做的,是点燃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让责任感驱动环保行动。”
从课堂求知到生活践行,银村孩童正以行动诠释成长:给菜园浇水时,会主动关联“植物固碳”知识;扔垃圾时,能精准分类投放。华东理工大学“心绘绿野”支教团,以青春实践搭建城乡生态认知桥梁,让教育超越知识传递——当孩子们持续守护绿色,当环保理念在乡村日常中自然生长,这场跨越山海的支教,便成为点亮未来生态守护的火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心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