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时雨春风推普队播撒普通话种子——让语言之花绽放在庄浪大地

发布时间:2025-08-13 22: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薛如蓝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的大街小巷、社区村落、校园场馆里,活跃着一群年轻的身影——陕西师范大学推普实践队的队员们。从727日到87日,12天里,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队伍带着满腔热情与责任担当,开展了4场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他们用青春的活力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普通话的种子在庄浪大地悄然扎根,静待发芽。

歌声传力量:普语唱经典

7月27大学日晚,庄浪体育馆操场上,陕西师范推普实践队与直播主播合作,以清亮歌声开启“声青春・唱响普通话”活动。队员们用标准普通话演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经典曲目,从远远观望到慢慢围拢,居民们被歌声里的热情感染,跟着轻晃、哼唱。一曲唱罢,队员借歌声喻理:“普通话就像这首歌,能让不同地方的人听懂同一份情感。”通俗的解读引发共鸣,带孙女的大爷笑言:“娃娃唱得好、说得在理,我也得跟着学。”

图为实践队在庄浪体育馆开展活动

据了解,这场活动不知不觉间吸引了150余名居民参与。开放的操场消弭了距离感,欢快的歌声让推普宣传少了生硬,多了份烟火气。活动结束时,不少居民还留在原地,拉着队员问起“前后鼻音怎么分”“孩子发音不准该咋教”,队员们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一笔一画地记下问题,又一句一句地耐心讲解。夜色渐深,体育馆的灯光下,青春的歌声与真诚的交流交织,成为这个夏夜最温暖的注脚。

深入社区:推普政策细解读

7月28日,庄浪县东街社区办公室里气氛热烈,推普实践队正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通过发宣传册、填问卷、面对面交谈,向20名社区工作人员传递推普政策。

图为实践队在社区开展政策宣传

一位负责社保业务的年轻职员分享,曾因方言沟通不畅,与口音重的大爷反复核对地名才办好业务,改用普通话后效率大增,如今大爷常说“还是说普通话利索”。更令人触动的是东街社区残联干事万子煜。作为“平凉好人榜”入选者、汉语言专业出身的他,朗读了2023年社区推普活动推文,引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谚语,认为“方言是根,藏着家乡印记;普通话是路,能带人走得更远”。他还建议:尊重方言、结合实际教学、靠“身边人”影响,让队员们明白了推普不是取代,而是促成方言与普通话和谐共生。在社区小区,60岁的社火传承人王大娘用方言唱了“社火”唱段,展现非遗魅力。她坦言自己能听懂普通话却不会说,日常方言够用,却也深知普通话对晚辈重要性:“娃要上学闯世界,学好普通话不受罪,听他说普通话就高兴。”

据了解,此次走访中,队员们看到方言与普通话的“双向奔赴”——方言承载乡愁文化,普通话托举希望未来。

田间地头:科研视角下的"普通话力量"

7月31日,实践队走进庄浪县马铃薯原原种科研繁育基地,在温室大棚里跟随基地主任周爱爱参观马铃薯脱毒种薯培育过程,了解脱毒原理与“雾培法”。

“这小小的马铃薯能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普通话帮了大忙。”周爱爱的话让队员们聚焦推普主题。她分享道,曾有外来领导因口音问题与本地技术员沟通不畅,后来领导坚持学普通话、放慢语速,带动全员使用普通话,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去年国外农业专家来访,双方用普通话顺畅交流种植技术,专家赞叹“普通话真是‘国际通用语’”。

图为实践队在马铃薯繁育基地参观学习

据了解,此次活动虽仅覆盖5名基地工作人员,但周爱爱的分享让队员们看到普通话在农业科研中的“实用价值”。“普通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技术传播、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能让庄浪优质农产品走得更远。”队员小张在实践日记中写道。

“推普之路或许漫长,但只要有人愿意迈出第一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上。”实践队队长张国敬总结道,“我们离开庄浪了,但那些教孩子念诗、和老人聊天、与工作人员交流的场景,会成为普通话种子生根发芽的养分。”青春力量虽微,汇聚起来便能让沟通之花绽满大地,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人心、助力发展的温暖纽带。

撰文 | 罗雅雯、薛如蓝

图片 | 董思懿、王春雨

审核 | 张国敬、王荣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如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