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梅州,有一座小镇叫丙村镇,它被群山环抱,静静躺在梅江之畔。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围龙屋与客家娘酒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2025年7月5日,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广州航海学院 “围龙护法”突击队来到这里,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围龙屋活化利用的生动实践。以实际行动助力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这座古镇注入新时代的活力,谱写传统村落焕新的时代篇章。
客家娘酒酿情长,非遗技艺绽光芒
客家娘酒作为丙村镇的非遗技艺,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团队宣传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这一次的交流学习中,团队联系到了梅县客家娘酒的第四代传承人——温凤珠女士。40多年的娘酒制作岁月,她将客家娘酒打造成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品牌,更成为了客家文化的一个活化石。
图为温凤珠女士向队员进行讲解制作娘酒先后需经过选米、蒸饭、凉饭、落罐和窖藏以及火炙多重步骤,才能打造出独具客家特色的娘酒风味。
图为队员在体验酿酒过程如今,在温凤珠女士的带领下,客家娘酒多元发展,衍生出了各式养生酒,在追求风味传承的基础上对客家娘酒的功能进行了创新。学习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学到了酿酒技巧,也被客家人对传统的坚守所打动。客家娘酒不仅仅是一种醇香的饮品,更是客家人情感的寄托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图为队员们与非遗传承人温凤珠女士母女的合照
村委交流话发展,温公祠中寻乡愁
本次三下乡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典型围龙屋温公祠所在地——丙村镇群丰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在采访中,团队了解到了温公祠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的新道路。
村委温书记热情地接待了团队,不仅向大家讲述了温公祠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还耐心地讲解了如今保护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村委工作人员的热情与专业让团队切实了解到了目前群丰村的基础情况和温公祠的现状,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群丰村村委对于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也看到了他们在传承与发展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群丰村书记
温公祠中寻乡愁,历史留痕映风华
温公祠是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客家围龙屋,历经岁月沧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客家人的集体记忆。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温公祠内部图片 队员们穿梭于温公祠的各个角落,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其建筑古朴典雅,青砖黛瓦构筑起宁静的岁月感。整体布局严谨规整,中轴线清晰串联起核心厅堂与紧密相连的横屋,屋后标志性的化胎曲线完美勾勒出客家民居独特的外形轮廓。
图为群丰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带领团队成员走访温公祠步入祠堂内部,精美的木雕、石雕、灰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人物、花鸟、瑞兽等图案栩栩如生,无声诉说着客家工匠的非凡智慧与精湛技艺。这里的每一块牌匾、每一幅楹联、每一则族规家训,都蕴含着尊祖敬宗、敦亲睦邻等宝贵的传统美德。温公祠不仅是一个物理的居住空间,更是客家人世代相传、寄托乡愁与凝聚认同的精神家园。
图为丙村镇政府提供的温公祠航拍画面
图为团队成员在群丰村村委会门口的合照 醇香氤氲客家娘酒,古韵绵延围龙屋脊。广州航海学院“围龙护法”突击队的梅州之行,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承与古建的守护,更是一场对客家文化根脉的深情触摸与活化实践。将青春的汗水融入古老的技艺与建筑,用行动诠释着守护文脉的责任与担当。团队坚信,这份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与接力,必将让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伍筱柔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伍筱柔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