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法学院学子:下乡研土地根脉,萤火助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2 21: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沈楚童,薛宇轩,吴晗茜   阅读 4.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萤火不息”实践团是一支由王健法学院本科生组成的实践调研团队,该团队坚持以法学专业视角深耕农村土地改革实践,通过实地走访、民意收集、经验总结等方式为政策完善提供实践支撑,用脚步丈量乡土大地,以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2025年7月,团队聚焦农村土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先后赴苏州市虎丘区、重庆市巴南区、常州市武进区和连云港东海县四地开展实地调研,这场跨越平原与山地、连接理论与田野的实践之旅,恰是新时代法学学子“以专业赋能乡村”的鲜活例证。

一、从“田间问”到“模式研”“萤火不息”解码平原退地新实践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苏州市虎丘区通安镇街西村,围绕退地流程、土地利用等核心问题与村民深入交流,深入了解该地“退得出、管终身、有保障”的退出模式。“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让会种地的人来种,家里的地退给村集体还能拿到补偿。”村民在提到退地时笑着说道。在那绿野平畴间,现代化农业大棚和数字化管理平台交相辉映,展现出退出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勃勃生机。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苏州市虎丘区通安镇街西村村民展开详细交流。吴晗茜 供图

二、从“方言隔”到“心贴心”“萤火不息”探寻山地盘活新路径

为对比东西部试点差异,团队转战多山地的重庆市。团队首先前往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开启了一场深入了解重庆市乡村振兴改革脉络的研学之旅。鲜明的沙盘模型直观呈现了重庆各区县农村的空间布局优化成果;一幅幅图片中,错落有致的现代农业园区、互联互通的乡村路网清晰可见,让团队成员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有了更为具象化的认知。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进行参观。 阚国钰 供图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团队成员来到巴南区二圣镇与当地村民围坐畅谈。面对调研对象多为老年人,存在听力下降与方言隔阂的双重挑战,团队邀请当地同学担任“翻译官”,并用生动语言搭配肢体手势耐心解释,让询问变得温暖顺畅。巴南区率先形成的落户农民农村权益自愿有偿退出“1+3+1”政策体系,使得昔日零散的土地在社会资本的助力下新生,有效激活了乡村产业活力。一位队员感慨道:“退出后的土地用来发展民宿、乡村旅游,又让这里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与当地村民展开交流沟通。 阚国钰 供图

三、从“权益忧”“补偿探”:“萤火不息”聚焦补偿标准新差异

为全面掌握退地补偿现状,团队将调研延伸至常州市武进区与连云港东海县,以本地成员为核心开展问卷分发与深度访谈。结合此前调研发现,各地补偿标准呈现差异化特征,部分地区将补偿与社保、就业培训衔接,部分地区建立退地社保专项资金制度等,通过多元路径来解决退地者的后顾之忧。

此次调研,团队以实地走访的方式,聚焦四地实践成效,通过对各地试点与非试点地区的对比,为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总结了鲜活的地方经验。身为新时代青年法学学子,团队愿继续以脚步丈量乡土,以智慧破解难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征程中播撒微光,为绘就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壮阔图景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进行参观前合影。 吴彦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楚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