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民族大学志愿队为佤乡孩子带来普通话新课堂“语桥筑梦,佤乡同行”志愿服务队
7月14日至18日,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语桥筑梦,佤乡同行”志愿服务队走进中缅边境的永和国门新村、班老、班洪乡,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当地首次将AI语音纠音、图片生成等技术引入推普课堂,让佤族孩子与人工智能用普通话对话,也让普通话学习在边疆有了更有趣、更高效的方式。
此次活动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主题,既丈量了边疆山河的温度,也用语言连通了各族群众的心声,志愿服务队走进中缅边境三地,将科技、语言与文化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推普画卷。
永和国门新村推普启航,探寻语言与文化根基
7月14日,志愿服务队抵达永和国门新村,开启了此次推普之旅的首站。出发前,团队做了充分准备,与当地负责人深入沟通,全面了解当地语言使用状况、民族文化特色及历史发展脉络,精心制定贴合实际的实践方案。
图为永和国门新村中心留影,秦子然供图
在入户走访中,队员们发现,村中许多长者主要以佤语沟通,普通话使用率较低,影响对外交流与公共服务获取。志愿服务队成员主动开展面对面教学,耐心纠正发音、讲解词义,一字一句间拉近了心的距离,也在村民心中播下了学习普通话的种子。
图为入户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方迎河供图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永和国门新村的语言发展历程,实践队对永和国门新村鲍书记进行了访谈。回忆起过去的岁月,鲍书记感慨地说:“以前咱们村主要用佤语,和外面的人交流很不方便。那时候,村里来了外面的客人,大家说话都听不懂,交流起来特别费劲。”而如今,随着村里对外沟通的桥梁日益畅通,变化早已今非昔比——他带着几分骄傲补充道:“现在缅甸的学生还到咱们村上学呢!”,说这话时眼中闪着光,那份自豪既源于村子的发展,更藏着对国家开放包容魅力的由衷赞叹。
班洪、班老乡推普与研学并行,激发爱国与团结热情
在红色热土班洪乡,志愿队员走进村史馆与抗英纪念馆,探访红色家风家庭,聆听革命故事。一位红色家庭的后代说:“以前用民族语言讲故事,能听懂的人有限;现在学了普通话,可以让更多人听到我们先辈的英勇事迹。”
队员们用标准而亲和的普通话讲述成长故事,引导留守儿童树立学习目标;村民们积极参与发音练习,互动气氛热烈。
在下班坝自然村,佤族老人杨永明回忆:“父亲曾为抗英前线运送物资。我没上过战场,却始终相信,只有共产党能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国家号召学普通话,我们一定跟党走。”老人质朴的话语让队员们感受到——语言通则民心聚,民心聚则边疆稳。
图为服务队队员与杨永明促膝长谈,秦子然供图
在上班老,73岁老支书岩团拿出泛黄相册,讲述家族故事。他的外公保卫国曾是班洪抗英队伍头人。1941年中缅划界,一纸公文将班老乡划到缅甸一侧,1960年最终重归中国版图,阿佤人载歌载舞庆祝。
2021年,班洪、班老等9个边境乡村10位佤族老支书联名致信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总书记回信中寄语:“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岩团说:“收到回信那天,我觉得自己年轻了十岁!”
图为服务队队员倾听老支书讲故事,方迎河供图
傍晚,队员面向群众宣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队员与当地佤族群众围成圆圈,伴随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欢快旋律跳起舞蹈。佤族人民用舞蹈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将“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的喜悦,化作灵动的舞姿,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各民族兄弟姐妹手挽手、心连心,共同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舞步在此刻成为了民族团结的纽带,让团结奋进的精神在每一个舞动的身影中熠熠生辉。
图为服务队队员们与乡亲篝火打跳,秦子然供图
科技赋能推普,创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模式
志愿队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奇妙世界”实践课上,引入智能语音助手、AI图片生成工具,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与AI交互。一名五年级学生用语音指令完成一幅描绘沧源翁丁佤寨的画作后兴奋地说:“原来普通话还能画画!”
图为志愿服务队在县实践文明中心的探索人工智能的奇妙世界实践课,秦子然供图
通过“AI纠音”功能,学生能即时获得发音准确率反馈,纠正方言影响下的声调和韵母偏差,学习兴趣明显提升。结合教育学院专业优势,志愿队设计了“象形识字闯关”“拼音大闯关”“夸夸火车”等游戏化课程,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用,识字难题被逐步化解,表达能力与自信心同步增强。
图为拼音大闯关课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毛菱供图
活动成效与意义
短短5天,志愿服务队在3个村寨开展推普课程和调研,覆盖200余名学生与村民,建立了普通话学习兴趣小组,并制作了AI生成的佤族文化海报和视频,扩大了语言与文化的影响力。
这次推普活动不仅是一次语言普及之行,更是文化自信与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志愿队用普通话串联起佤乡的希望与未来,以行动回应时代号召,在边境线上架起语言之桥,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民族与世界的纽带,为边疆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力。
图为服务队队员在县活动中心授课结束后合影,秦子然供图
撰文:黄秀仙 毛菱
图片:程奕智 秦子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方迎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