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韵传薪火 二师青年续文脉​ —— 广东二师茂名光影文萃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赴茂名高州探寻木偶技艺存续与文脉赓续之法

发布时间:2025-08-09 18: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许程怡   阅读 8.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徐婷思)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响应广东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求索木偶技艺守护与延续之道,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茂名光影文萃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以下简称“光影文萃实践团”)15名队员于2025年7月17日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专程走访高州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木偶戏,旨在全面探究其传承谱系、现存业态、民众文化认同及创新发展的可行性,力求在亲身体验高州木偶戏技艺中探寻各文化发展路径。

团队由数学学院、文学院、计算机学院等专业学生跨学科组队,在苗春梅教授、钟澎洪副教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的特色与优势,针对茂名高州文化底蕴深厚多元但仍然存在资源整合不足、传播浅表化等现实文化问题,光影文萃实践团将本次调研的核心议题聚焦于木偶戏,通过手艺人访谈、技艺研习等方式,力求为高州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探寻可行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与木偶戏传承人梁东兴师傅的合照

▲图为团队成员与木偶戏民间艺人车有杰师傅的合照

走访木偶戏传承人 于初识间架起桥梁

此次实践中,团队专程走访梁东兴、车有杰两位木偶戏传承人。两位师傅携数十年艺龄积淀,对团队采访给予热忱回应,从木偶头雕刻的 “三分塑七分彩”,到《芙蓉仙子》选段的唱腔拿捏,将技艺精髓与行业故事娓娓道来。​

梁东兴师傅为高州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自 18 岁正式研习木偶戏,21 岁以艺谋生。其表演深谙 “生旦净末丑” 角色精髓,需融文学积淀与舞台巧思,曾获多地演出赞誉并赴德交流。他如今在茂名幼师授课传艺,虽因设备所限未尝试私人直播,但省级以上平台的大型文化活动直播为这门技艺拓宽了传播路径。

▲图为梁师傅向团队成员热情讲述其对木偶戏的情怀

车有杰师傅是民间木偶戏艺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学校毕业后,因民间木偶戏表演萌生兴趣并拜师学艺,学成后辗转各地演出。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普及冲击木偶戏,他暂别舞台。2021 年,受东莞广场阿姨抖音直播跳舞启发,他返乡尝试直播木偶戏,还提前备好字幕以便外省观众理解。虽有儿子等年轻人曾学习,但因生计等原因难持续。

▲图为车师傅向团队成员讲解木偶戏的台词台本

聆听梁东兴师傅讲 于岁月中触摸春秋

梁东兴师傅的传习室里,老戏箱旁堆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翻得卷边的小说。他指着泛黄剧本告诉实践团的成员:“木偶戏要演得活,得先把书里的人物嚼透。” 当成员问及表演技巧,他拿起木偶示范:“唱戏和写作文一样,得‘由景引入’。文生有文生的唱词,花旦有花旦的腔调,要贴合角色身份;就像演《水浒传》,得把不同好汉的性格融进去,唱词还要文雅,多用成语,比如‘黄举步进高山’就比直白表述更有力量。” 他还分享教学心得:在茂名幼师授课时,不仅教唱腔和木偶动作,更强调 “取其精华、深化创新”—— 要在熟读小说的基础上,把故事段落与观众生活相联系,比如用 “上京考试” 类比 “考大学”,让传统戏目更易被理解。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木偶,仿佛在他的操控下,诉说着一个个跨越时空的故事,让在场的人深切感受到木偶戏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传承人培养曾让梁东兴师傅步履维艰。过去年轻人嫌这行生活差、没前途,鲜少问津。更棘手的是学习者文化水平有限,多是机械模仿师傅唱词,难悟内涵。梁师傅叹言,这类学习者三年三个月都难出师 —— 出师需能独立编排《水浒传》等经典,将唱词清晰呈现并赢得观众喜爱,且木偶戏需演弹兼备,对综合能力要求极高。偶有天资聪颖者能进阶,但实属少数。他打趣:“唱戏如讲课,得让人爱听。” 如今社会重视文化传承,情况大改。他在茂名幼师每周授三课,四五十名学生求学,已持续三年。有文化的学生能连贯戏目内容,传承终见曙光。

▲图为团队成员模仿梁师傅操纵木偶

跟随车有杰师傅学 于指尖体悟真髓

车有杰师傅的传习现场,丝线与木偶的碰撞声此起彼伏,仿佛一首独特的乐章在空气中流淌。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亮了那些悬挂着的木偶,它们在丝线的牵引下,仿佛拥有了生命。他先是从一个略显陈旧的布袋里,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写满白话字幕的直播脚本,纸张边缘已经有些磨损,上面的字迹却工整清晰。“现在网络发达,很多外省观众也想看木偶戏,但他们听不懂方言,这些字幕就能帮他们看懂《八仙过海》这些经典剧目,让更多人了解木偶戏文化。” 他边说边指着脚本上的标注,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都是他为了让观众更好理解而反复琢磨的结果。​

随后,车有杰师傅走到台前,手把手地教成员们提线技巧。他的手指粗糙却灵活,在丝线间穿梭自如。“手腕要稳,力道得拿捏好,就像车师傅年轻时走村串户表演那样,只有这样,木偶转身的时候才不会晃,动作才能流畅自然。” 他耐心地纠正着成员们的姿势,看到有人进步,便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到了学唱环节,他拿起一本泛黄的剧本,逐句教大家唱《六国大封相》的选段,还不时翻开剧本,在需要换气的地方做上明显的标注,提醒大家注意节奏和气息的转换。当成员们鼓起勇气试着提线表演时,他在一旁笑着指点:“不错不错,比车师傅第一次演强多了 —— 当年学了两年,才敢真正上台面对观众呢。” 他的话语里,既有对后辈的鼓励,也藏着自己当年学艺的艰辛与坚持。

▲图为团队成员在车师傅指导下学习木偶戏

此次高州木偶戏调研,为大学生搭建了触摸非遗的鲜活课堂。成员们在提线实践中领悟 “指尖乾坤” 的匠心,在与传承人对话中建立文化认同,将专业知识与传统技艺碰撞融合,不仅成为非遗的深度体验者,更培育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这种沉浸式研学形成了 “学生赋能非遗、非遗滋养学生” 的良性互动:学子们通过短视频记录技艺细节、用调研报告梳理传承困境,让小众木偶戏走进更多人视野;而青年群体的关注与传播,也为古老艺术注入新的传播活力,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非遗传承。这种双向赋能,既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知,也为非遗传承开辟了青春路径,成为高校美育与地方文化保护联动的生动实践。

对木偶戏而言,青春力量的注入如活水润田。大学生用新媒体记录技艺、以现代视角改编剧目,让古老木偶走进年轻圈层;而这场实践更搭建起传承新桥梁 —— 当青年成为非遗传播的 “火种”,传统艺术便在代际传递中突破时空局限,让千年木偶戏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可持续的生命力。展望未来,青年学子还将探索更多创新路径,让木偶戏融入现代生活场景。非遗传承,青年学子仍在路上。期待大家关注高州木偶戏,走进它的世界,让这门古老艺术在众人守护中绵延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程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