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堂荟萃非遗粹,‘州’地传承文脉根

发布时间:2025-08-09 17: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苟颖   阅读 17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为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份文化瑰宝,充分发挥青年在文脉延续中的生力军作用,7月7日,西安航空学院“ 影篾裁红塑华韵・青衿耘乡传非遗 ”社会实践队走进渭南市华州区,开展了一场以非遗传承保护为核心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沉浸式参观、与非遗传承人深度访谈、参与手工实践等方式,近距离接触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其中的传承密码。

一袭牛皮雕岁月,数重灯影绎沧桑

作为“中国皮影艺术之乡”,渭南市华州区承载着数千年的皮影文化积淀。实践队首站探访华州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讲解老师赵航化身“非遗解密人”,一句“世界皮影源于中国,中国皮影源于陕西,陕西皮影则源于古华州”,让队员们瞬间触摸到这项技艺跨越千年的历史厚度。

▲图为赵航老师讲解华州皮影非遗的千年历史文脉

随后的皮影戏表演《惩恶扬善小哪吒》一登场,便掀起热潮 —— 哪吒的皮影造型突破传统,混天绫用渐变红绸缝制,风火轮嵌着细碎亮片,灯光下竟有流光转动。配乐里混入的电子鼓点与传统板胡交织,幕布上的影子借助投影技术泛起烟霞特效,传统皮影的“影”与现代科技的“光”碰撞出奇妙火花,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老手艺对接新表达的无限可能。

实践队还专程探访了薛宏权、张华州两位皮影非遗传承人,在与他们的交流中,队员们读懂了刻刀与牛皮碰撞背后,是对文化根脉近乎虔诚的守望,更是一种“以文化人、以艺兴乡”的智慧。

一把剪刀裁云镂月,一张红纸承古开今

“这牡丹盼富贵,喜鹊登梅盼喜事,剪纸里全是咱老百姓的念想。”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春荣指着墙上的作品,讲述剪纸“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门道。她布满老茧的手指捏着红纸,剪刀开合间便剪出灵动纹样,岁月在她指尖沉淀为化繁为简的匠心智慧。在刘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实践队员们也拿起剪刀尝试创作:有人剪出歪扭的窗花,有人刻出不对称的福字,虽显生涩,却在纸张的镂空间与传统工艺完成了一次亲密对话。

▲图为刘春荣老师指导实践队员们动手剪纸

一团面团揉尽春秋,几抹色彩绘出万象

在华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代表性传承人刘婷的工作室里,面团在指尖仿佛有了生命:揉、捏、剪、蒸,再点染色彩,转眼就变成龙凤呈祥的花馍、憨态可掬的生肖。“老手艺不能守着老规矩不变。”她拿起一个融入动漫元素的面花,“现在年轻人喜欢,咱就得跟着时代走。”传统面花在她手中,既保留着“蒸出五谷丰登,捏出岁岁平安”的民俗内核,又添了几分贴合时代的活泼灵气,让这项技艺在餐桌与展台间找到了新的生长空间。​

▲图为非遗面花传承人刘婷讲述面花的制作

一根青竹劈成篾,千丝万缕织乾坤

“以前编竹篮是为了装东西,现在得让它既实用又好看。”华州竹编传承人王秋润拿起一款融入现代设计的竹编灯罩,向队员们展示传统工艺的新表达。她带领团队制作的竹编玫瑰曾获渭南市首届文创大赛优秀奖,而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对“竹有节,艺也有节”的坚守。“守得住本,才能走得远。”王秋润的话让队员们深有感触——从满足日常所需的器物,到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华州竹编在千丝万缕的编织中,既延续着“劈篾如丝、编织如绣”的传统技法,又织就了对接现代审美的经纬。

▲图为王秋润老师讲述自制华州竹编非遗背后的巧思与匠心

一粒菜籽经火炒,百道工序出真味​

“祖祖辈辈榨油,就为让老百姓吃得香、吃得健康。”华州古法榨油传承人蔺振辉站在家族传承的榨油坊里,讲述这项非遗技艺的坚守与变革。作为第五代传人,他保留了菜籽筛选、火炒、压榨等核心工序,又引入自动化辅助设备,让老手艺在效率与品质间找到平衡。看着金黄的菜籽油从传统木榨中缓缓渗出,混合着现代过滤设备的嗡鸣,队员们仿佛看到了时光流转中,技艺的根脉始终未变。“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良心。”蔺振辉的话道破了非遗传承的真谛: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匠心的坚守。

▲图为蔺振辉老师讲解古法榨油非遗技艺

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在指尖的触碰、耳目的聆听、心灵的共鸣中,读懂了渭南华州非遗背后的文化密码。实践队表示,以这次“寻艺”之旅为起点,带着这份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将持续以青春之力讲好华州故事 —— 让“华”堂荟萃的非遗精粹在时光流转中愈发璀璨,让“州”地深扎的文脉之根在代代守护中愈发坚韧,让“华”之韵、“州”之魂,在青年的接力中永续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苟颖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