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音穿云青山和,呐韵叩心乡兴歌 ——四川大学学子暑期“三下乡”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8 10: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宸溪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25日至30日,四川大学“唢见唢闻”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四川省大竹县,循着大竹竹唢呐的独特印记,探寻其背后的竹文化与竹产业如何撬动一方振兴。

竹源探秘:孕育清音的绿色秘径

在大竹竹唢呐协会会长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前往竹唢呐制作的竹林基地。“竹唢呐的杆部得用罗汉竹才行,其它品种的竹子是不行的”,会长抚摸着旁边细长的罗汉竹对同学们说,“另外还得用竹根部的地方,要好几年才能长成呢!”同时成员们了解到竹唢呐的喇叭需采用当地产的黄竹剖为篾丝编织而成。这项工艺极其繁琐,一个巴掌大小的喇叭至少得需要两天时间才能编织完成。当地人还为其取了一个质朴的名字“篾篓篓”。

图为会长向团队成员介绍竹唢呐选材。王烽 供图

竹匠传心:唢呐声中的生命史诗

次日清晨,实践团成员沿着蜿蜒的山路前往大竹县月华镇井岗村。这里是大竹竹唢呐传承人胡知全居住的地方,而他也正是在这里炼就了竹唢呐的制作与演奏技艺。在胡爷爷家中,他热情地讲述起近五十载的演奏时光。从14岁拜师学艺,到17岁出师独奏,胡爷爷可谓是将一生奉献给这门技艺。从乡间坝子的红白喜事,到县城的文艺演出,再到国际舞台的文化交流,胡爷爷一直走在传播竹唢呐文化的路上。讲述之余,他还炫耀道:“我年轻的时候,一个人最多可以吹六根竹唢呐呢!”当团队成员问道是什么力量支撑胡爷爷坚持这么久时,胡爷爷不假思索地答道:“竹唢呐是大竹民间的传统乐器,老百姓们想听爱听,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实践团成员离开之际,胡爷爷还在同学们面前进行了竹唢呐表演,并嘱托道:“像竹唢呐这样的传统乐器,传承不能只靠我们老一辈咯,你们年轻人得加把劲儿呀!”

图为传承人胡知全讲解竹唢呐结构。王烽供图

竹海生金:绿色产业的振兴密码

为进一步了解竹唢呐背后的竹文化,实践团学子前往大竹森林四库实践基地,探寻一根竹唢呐背后的整片竹林如何化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讲解员指出大竹竹产业“一园一高地、一库一基地”的规划布局,其核心目标正是推动竹产业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这与竹唢呐选材时“非四年老竹不可”“晾晒三年方成”所体现的敬畏自然、顺应天时的古老智慧不谋而合!

图为实践基地讲解员介绍大竹竹产业。周俊竹 供图

实践团学子们在一排排精美的竹工艺品前驻足。竹席、竹筛、竹枕、竹棉等陈列在展台上。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学子们尝试制作简易竹灯罩和笔筒。在亲手体验的过程中,他们更深切体会到传统竹编技法的精妙,也理解了为何唯有熟悉竹子特性的匠人,才能制作出音色完美的竹唢呐。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周俊竹 供图

循着胡爷爷竹唢呐的清音,四川大学“唢见唢闻”实践团深入竹乡根脉,亲历了传统技艺的坚守与现代产业的激荡。学子们以脚步丈量从老竹根基到“四库”智慧的生态长卷,以笔触记录从匠人掌心到现代产业的振兴脉动——这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场助力竹乡“绿”“富”交响的接力。实践团学子们愿做这“绿色传奇”的见证者与传声筒,续写大竹以竹兴业的壮美篇章,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通讯员 张宸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宸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4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