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足迹镌刻爱国情怀——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紫丁香书院“丁香青锋”实践队青海行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7 21: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柴元涛   阅读 75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七月的青海,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诗章。油菜花海随风起伏,祁连雪峰闪耀圣光,牧歌与溪流共绘草原画卷。千里之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园里的紫丁香悄然绽放——丁香作为青海省西宁市的市花,仿佛一条无形纽带,将黄海之滨与高原热土相连。

“丁香青锋·山海撼星”实践队作为紫丁香书院党建中心重点培育的红色先锋队伍,以紫丁香为精神纽带,将哈工大人的家国情怀与西部建设的时代召唤紧密相连——深入青海大地,在追寻“两弹一星”精神、调研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锤炼党性修养,厚植爱国情怀,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图为团队在果洛藏贡麻村调研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图注

携丁香之志,赴高原之约。党建引领,信仰先行,青锋就来了青海。十位青年先锋带着赤诚之心奔赴高原,在青海的红色沃土上追寻信仰的足迹。他们的实践脚步落在红色旧址、落在生态护地、落在示范乡村、落在祖国大地。

这支队伍是名副其实的“青年先锋团”:成员涵盖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前沿专业,学科交叉的优势为实践活动注入了多元视角。“我们带着紫丁香的坚韧而来。”队长柴元涛在实践总结会上说,“青海是‘两弹一星’精神的诞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更是民族团结的典范。这次实践,我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找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坐标。”这支队伍正是以“历史认同、文化自信、国家意识、责任担当”为内核,探索爱国主义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山海协作”新模式,让哈工大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在高原上落地生根。

▲图为团队在十二营旧址了解军营历史/图注

实践履痕,解码青海的精神密码。实践队的脚步,沿着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四个县徐徐展开。每一站都是一次深度的精神洗礼,每一步都在丈量着“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的交响。

▲图为团队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学习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图注

海晏县:在原子城触摸“两弹一星”的滚烫记忆

海晏县的原子城,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摇篮”。走进原子城纪念馆,泛黄的照片、锈迹斑斑的科研仪器、老一辈科学家的手稿,瞬间将实践队员拉回那个艰苦卓绝却热血沸腾的年代。讲解员讲述的故事令人动容:邓稼先在核试验事故中不顾危险冲上前去,钱三强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无数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将青春与生命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当我们在遮阳棚下都觉得闷热时,很难想象前辈们在戈壁荒漠中如何坚持。”人工智能专业的乔博羽说,“这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就是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精神灯塔。”

▲图为团队在刚察县研学基地观测普氏原羚种群/图注

刚察县:于普氏原羚保护区读懂“绿水青山”的深意

从海晏县出发,实践队抵达刚察县普氏原羚保护区——这里既是中国特有物种的栖息地,也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在工作人员带领下,队员们登上观测台,远处草原上,几只普氏原羚悠然觅食,身影在蓝天白云下跃动如画。“二十年前,它们仅剩不到300只,如今已恢复至2000多只。”负责人介绍,通过退牧还草、生态监测、社区共管等举措,这片土地正重现生机。站在生态亿像素全景监控平台前,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不止有情怀,更离不开科技支撑。“保护生态环境”,从不是抽象口号,而是每一只原羚的存活,每一片草原的繁茂。

▲图为团队成员在西路军解放军二军纪念园纪念碑前肃立默哀/图注

祁连县:在红色印记中播撒精神火种

祁连群山之间,西路军解放军二军纪念园静静矗立,铭刻着红军长征中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实践队沿“红军路”拾级而上,纪念馆内步枪、马鞍、电报机和斑驳战斗地图,诉说着70多年前的悲壮与坚守。

“1936年10月后,西路军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任务的部队,在河西走廊等地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讲解员指着一张黑白照片动情讲述,“许多战士身穿单衣行军于雪山,却始终保持乐观。”在纪念碑前,队员们肃立默哀,写下共同感悟:“西路军精神告诉我们,越是艰难越要向前,这是当代青年的担当。”

▲图为成员柴元涛为祁连县民族中学学生讲授“两弹一星”精神/图注

离开纪念苑,实践队走进祁连县民族中学,开展以“从祁连山到原子城”为主题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队员们讲述红军突围与科研攻坚的信念传承:“一在雪山,一在戈壁,信念不同场景,同样赤诚。”“这次宣讲就像一场接力,”带队老师董方圆说,“红色精神要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下去。”

▲图为团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图注

门源回族自治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感悟团结力量

门源回族自治县是青海的“油菜花海之乡”,也是民族团结的典范。“门源的油菜花海一年开一次,但民族团结孕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永远绽放。”丁浩泽同学在总结会时分享。门源回族自治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是一部立体的民族交融史,展现门源回族自治县汉、藏、回、土等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馆内呈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美画卷。各民族就像门源的油菜花海,一朵花不算美,百花齐放才是真正的春天。

▲图为团队在峨堡古城博物馆探寻丝绸之路青海道遗址/图注

以青春答卷书写新时代爱国情怀

五天的青海之行,实践队用脚步丈量了近1000公里的路程,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影像资料。队员们不仅带回了原子城的泥土、祁连山的石头、门源的油菜籽,更带回了对“爱国”二字的深刻理解。“以前觉得爱国很宏大,现在明白——科研人员攻关卡脖子技术,生态卫士守护绿水青山,乡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我们青年学生打好知识基础,都是爱国的模样。”队长柴元涛在实践总结会上说。

▲图为团队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调研生态保护/图注

实践队在原子城纪念馆与二二一厂泛黄的档案与斑驳的仪器间,感受“两弹一星”元勋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诚。从威海的哈工大到青海的祁连山,队员们解读原子弹、氢弹模型里的“红色国土”守护密码,在星空下畅谈郭永怀的报国梦想;见证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践行“保护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使命,在果洛藏贡麻村调研“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共富之路。

▲图为团队在青海湖圣泉湾观测湟鱼洄游/图注

这五天,是红色基因的寻根,也是科技报国的接力——从黄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紫丁香花到油菜花海,这个暑假,红色的星火正沿着青年先锋的足迹,在山海间燎原,照亮着新时代的报国之路!青年学子用行动诠释:新时代爱国,是扎根大地的务实,是跨界协作的担当,是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之处的坚定信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柴元涛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