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基层助力乡村发展。近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韵里土家,留忆里乡愁”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奔赴重庆市巫山县邓家土家族乡楠木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前期调研掌握的当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知名度有限、特色农产品优质但销路待拓宽、村民环保意识有待提升等现状,实践团创新运用数字技术,精心策划并实施了航拍推广、直播助农、环保宣传三大主题活动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科技之眼:航拍云端日出,绘就文旅新图景
楠木村坐拥独特的高山地理优势,云海日出景观壮美却“养在深闺人未识”。为充分挖掘和推广楠木村高山日出这一特色生态旅游资源,7月17日凌晨,实践团成员携带无人机设备,前往村内最佳观景平台进行专业航拍。通过高空视角,多角度、多时段捕捉记录了日出云海的壮丽景象与楠木村的秀美风光,成功获取了包括全景俯瞰、延时摄影在内的超过20GB高清珍贵影像素材。
成员秦铭泽表示:“亲眼看着太阳从云海里跳出来,整个村庄被染成金色,再用无人机镜头定格这份壮美,虽然早起很辛苦,但一切都值了。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楠木的‘高光时刻’。”
图为实践团成员拍摄的日出素材
这些高质量的航拍素材,将成为后续制作系列短视频、全景VR导览、图文深度报道等融媒体产品的核心资源。实践团已初步与楠木村村委会达成意向,将无偿提供全部素材用于当地旅游宣传推广。村支书谭军吾高兴地说:“大学生们用高科技帮我们拍到了以前想拍都拍不好的景色,这下我们宣传家乡更有底气了!这些视频和图片,就是我们楠木村最好的名片。”
数字赋能:直播推介农产,架设云端销路
如何让楠木村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直达消费者?7月17日晚7点,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农直播在村旅游接待中心火热开启。经过前期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了解产品特性,实践团成员化身“带货主播”,与楠木村综合治理专干吴发满搭档,通过抖音平台,向全国网友推介当地的“明星”特产——口感粉糯香甜的马尔科土豆和富含硒元素的楠木高山富硒茶。
直播通过实物展示、详细介绍生态种植方法、传统手工炒茶工艺、产品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并设置互动环节,全方位展现楠木农产的品质与特色。直播累计吸引了超过上百人次在线观看,收获点赞互动十万次。直播结束后,已有数家外地客商主动联系村委会,表达采购意向。
“第一次尝试直播,紧张又兴奋。”主播之一、实践团成员陈可欣坦言,“看到有网友问‘土豆怎么买’、‘茶叶包邮吗’,感觉我们的努力真的能帮到乡亲们。”吴发满专干也表示:“这种形式很新颖,让我们的好东西直接面对大市场,打开了新销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介绍楠木村特色产品的直播
绿色守护:立牌倡树文明,共筑生态屏障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7月18日,实践团聚焦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主题为“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楠木”的文明警示牌安装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前期调研中发现的公共区域环保提示不足、部分村民环保习惯有待加强等问题,成员们发挥设计特长,精心构思制作了10块独具匠心的环保警示牌。
这些警示牌最大的亮点在于巧妙融合了当地生动活泼的方言俚语。标语如“花草树木莫乱碰,青山绿水好过冬(方言:舒服)”、“垃圾分分类,楠木更靓丽”、“烟头莫乱甩,环境大家爱”等,既传递了清晰的环保信息,又充满了地方文化特色,通俗易懂且亲切自然。
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统一指导和村民代表的热情参与下,实践团成员们扛着警示牌和工具,顶着烈日,将这些精心制作的牌子科学安装在村口小广场、公共休息亭、集中垃圾投放点、步道入口以及溪流沿岸等关键区域。
楠木村综合服务专干陈桢表示:“这些警示牌设计新颖、内容接地气,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是持续性的环保宣传载体。关键在于后续如何引导村民养成习惯,我们会加强日常宣传和监督,让环保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文明警示牌安装志愿服务活动
此次系列实践活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韵里土家,留忆里乡愁”社会实践团创新采用“数字平台推广(航拍+直播)+ 实地志愿服务(环保)”的模式,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紧密结合。从凌晨捕捉日出的坚守,到直播间热情推介的尝试,再到烈日下安装警示牌的汗水,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科技赋能产业,用创意传播理念。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楠木村已成为他们心中牵挂的“第二故乡”,未来将持续关注其发展,并期待能以更多形式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撰文:冉粤庆 杨欣雨 曾灵艳
摄影:程敏 秦铭泽
指导老师:田菁园 沈阅 陈思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冉粤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