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融水苗韵·同心筑梦”民族团结实践团赴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展社会实践。此次实践以苗族非遗为切入点,深入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承密码,以非遗活化为抓手助力民族地区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乡村振兴中绚丽绽放。
实践团成员在苗族文化传习馆的合影
非遗工作室:守脉传艺,悟传承之“道”
走进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石健伟的工作室,实践团成员触摸苗族非遗的根脉,聆听传承人坚守的心声。成员们在非遗传承人石健伟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苗族各项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亲手体验银饰制作,既直观感受到技艺的精妙,更懂得“每一件银饰都是有温度的传承”。
实践团成员了解体验非遗文化
同时,在与石健伟老师的访谈中,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非遗的传承情况,以及他在文化坚守和商业化过程中的经历与见解。“非遗得跟着年轻人的喜好变,但根不能丢。”石老师这句话让实践团成员印象深刻。但在实践中成员们也发现,纯手工制作效率极低,石老师说一件复杂的银饰要做上好几天,这样的效率很难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那一刻,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传承人的两难:既想让老手艺活下去,又怕商业化冲淡文化本真。
实践团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石健伟老师
苗寨商铺:市场探路,见创新之“效”
带着对“传承与商业化创新如何平衡”的思考,实践团走访梦呜苗寨,观察多家非遗商铺,与商家交流,实地感受当地非遗商业化的氛围。来自各地的游客被苗族元素吸引,挑选商品时的交流让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实践团观察到,融入苗族元素的改良商品颇受青睐,而过于传统、缺乏实用性的产品则少人问津。和商家聊天时,他们坦言:“不是游客不爱传统,是传统得换个样子走进生活。”这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非遗商业化绝非“卖掉老手艺”,而是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让文化延续。
实践团成员走访非遗商铺
文旅局座谈:政策协同,明传承之“路”
为进一步探寻非遗活态传承的路径,实践团来到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杜建锋分享了当地非遗保护与商业化实践的成功案例及相关政策。他表示,当地正通过挖掘非遗资源、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懂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传承队伍,在保留技艺核心的基础上创新,推动非遗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这些政策实践与苗寨的商业化探索形成了“政策引领+市场实践”的双向赋能,让实践团对非遗活态传承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实践团成员到文旅局访谈交流
从传承人工作室的匠心坚守,到苗寨商铺的创新实践,再到文旅融合的政策引领,融水苗族非遗文化正书写着“守正创新”的当代篇章。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融水苗韵·同心筑梦”民族团结实践团成员用镜头记录银饰的流光,用笔尖书写传承的故事,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美,以青春之力推动各民族在文化共兴、产业共荣中走得更近,让非遗传承成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共同纽带。
实践团成员在民族团结立牌前合影留念
撰稿 | 农绘绘 滕艳婷 何慧琳 陈官彬
图片 | 黄源 吴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农绘绘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