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谱振兴华章——安徽师范大学学子赴铜陵市义安区老观村开展实地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05 18: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思怡、叶琳、许倩 潘圆圆   阅读 17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系统梳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与经验成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铜陵市义安区“绽放徽文化时代之光,谱写乡村振兴新华章”调研宣讲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开展调研。

7月1日,实践团队在西联镇老观村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成员以实地走访形式,调研了农业种植大棚、老观村村史馆及“乡野文化棚”。全面了解老观村村民生活业态。

团队走进乡野,探索共富新样板。西联镇老观村的草莓种植大棚是义安区“小浆果撬动大产业”的鲜活缩影,更是“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落地生根的示范田。

调研途中,一座青砖黛瓦的“老观村史馆”静静伫立在田埂旁,面积虽不足200平方米,却浓缩了从“穷窝窝”到“莓满坡”的蝶变史。小小的村史馆包含着乡村振兴的“大智慧”。

离村史馆百米处,“中国好人”汪世本的“乡野文化棚”格外醒目。一间矮矮的平房内陈列着无数字画,每一幅字画都有其背后的故事。乡村文化基地在此诞生。

村委会座谈会上,村委介绍老观村当前草莓种植大棚运营状况及股权分配结构等关键信息。团队深入了解西联镇老观村发展困境和进一步发展方向。原村委书记指出,老观村发展应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重视人才技术的引进和培养。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团队成员对农村发展模式有了更深化的认知。团队成员王璐表示,乡村振兴绝非单一赛道的突破,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维度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推进;既需要科技赋能、产业筑基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铸魂、生态固本的“软实力”。此次调研收获的鲜活案例和宝贵经验,为后续实践的展开奠定了扎实基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圆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