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探索非遗,一路感悟日照

发布时间:2025-08-05 19: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于志文、纪新宇   阅读 6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3日至4日,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一行14人,奔赴日照市博物馆、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东夷小镇、秦慧敏黑陶工作室、王家皂旅游小镇等地,开展非遗调研实践,深入探寻城市文化脉络,解锁非遗传承密码,用青春脚步丈量文化传承之路。

市博物馆:溯源历史,对话非遗传承根基

上午9:10,队员们准时踏入日照市博物馆。在讲解员生动解说中,古老器物承载的历史缓缓铺陈,从陶器纹理到传统技艺溯源,队员们在历史与非遗交融处探索,试图从岁月沉淀里,找寻非遗传承的最初脉络。10:00起,队员们兵分两路,一组与场馆工作人员深度交流,了解展陈设计如何呼应非遗保护使命,挖掘背后鲜为人知的非遗抢救、修复故事;另一组主动贴近游客,以闲聊开启对话,从大众视角捕捉对非遗展示的直观感受,同步邀请填写问卷,收集不同年龄、地域游客对非遗认知的数据,为后续调研锚定方向,让历史与当下的非遗观察相互映照。

图为博物馆陈列的过门笺和农民画 通讯员 纪新宇 供图

市文化馆:聚焦当下,解码传承现实命题

下午2:30,探查队转战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约1个小时的讲解下,快速勾勒出本地非遗项目“活态传承”的现状版图,从传统技艺存续情况到民俗活动传承困境,队员们听得专注。讲解结束,交流环节立即开启:与场馆人员围坐,探讨非遗保护规划如何适配城市发展节奏,追问“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传承举措的落地难题与成效;转身融入游客群体,倾听普通民众体验非遗展示的真实感受,邀请填写问卷,从理论设计到实践反馈,全方位挖掘非遗传承在当下遭遇的困境与潜藏机遇,让调研更具现实参照。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文化馆的陈列品 通讯员 纪新宇 供图

东夷小镇:工坊走访,触摸非遗市井温度

晚上7:00,东夷小镇华灯初上,烟火气弥漫。队员们穿梭于青石板路,走进秀文斋等非遗工坊。与店主围坐,听他们讲述守护非遗技艺的坚守故事——从学艺时的艰辛,到创新产品、吸引年轻顾客的尝试,再到疫情等冲击下的生存挑战,字里行间满是对非遗传承的热忱与无奈。转身与游客交流,看他们体验非遗手作时的好奇与惊喜,记录游客对非遗“可触摸、可体验”形式的认可与建议,同步邀请填写问卷,从市井烟火中,感受非遗在民间传承的生机与亟待突破的瓶颈。

秦慧敏黑陶工作室:工艺解码,对话匠人匠心

下午3:00,秦慧敏黑陶工作室里,泥土气息与匠心交融。秦总亲自讲解,从拉坯时的力度把控,到烧制环节的温度奥秘,细致拆解黑陶工艺的“独家密码”。队员们围站一旁,观察匠人手法,追问传承细节:传统黑陶纹样如何创新适配现代审美,年轻学徒培养面临哪些现实难题,电商时代黑陶非遗产品的推广策略……与秦总的深度访谈,让队员们触摸到非遗传承中“人”的核心力量,解码技艺坚守与创新的平衡逻辑。

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游客视角,洞察非遗传播效能

下午4:40,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人流如织。队员们迅速融入热闹场景,以“非遗在旅游中的存在感”为切入点,主动向游客发起邀请,通过问卷收集信息。从年轻人对非遗文创的兴趣,到中老年群体对传统技艺表演的关注,队员们耐心引导填写,捕捉游客对非遗的认知度、兴趣点,分析旅游场景中非遗传播的优势与不足,为后续探索“非遗+旅游”融合路径,积累最鲜活的市场反馈。

图为游客填写调查问卷 通讯员 于志文 供图

王家皂旅游小镇:游客声音,完善调研拼图

晚上6:30,王家皂旅游小镇迎来夜游高峰。队员们抓住客流契机,针对不同游客群体(亲子家庭、青年背包客、老年团等),发放非遗调研问卷,补充旅游场景下多元人群的非遗认知数据。从亲子家庭对非遗研学的需求,到背包客对非遗体验项目的期待,再到老年游客对传统非遗回归的呼吁,每一份问卷填写,都为两天的调研收尾工作添砖加瓦,让非遗调研的“拼图”,在游客声音的补充中,愈发完整、立体。

两日行程,队员们穿梭于场馆、景区、工坊,以脚步丈量非遗传承路,用访谈、问卷挖掘一手信息。这不仅是一次非遗探查实践,更是青春助力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过程中,队员们看到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创新,也直面传播窄、受众少、商业化难等现实困境。未来,探查队将持续整理调研数据,提炼实践思考,尝试为日照非遗传承、文旅融合输出青春方案,让青春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亮光彩。

图为实践队前往东夷小镇所拍合照 通讯员 纪新宇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志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