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筑梦蒙自:云机电学子田间地头探寻基层就业创业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05 16: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肖艳萍 张丽   阅读 48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22日至23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石榴籽”筑梦团师生深入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与冷泉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聚焦“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与乡村振兴”主题,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实地探访特色产业,对话基层创业者和企业代表,深度调研乡村广阔天地为青年学子提供的就业创业机遇。

冷泉万寿菊:全球龙头扎根,洞悉产业链上的专业岗位

7月22日,师生们来到冷泉镇哨怒村万亩盛开的万寿菊基地,走进红河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分加工厂。正值收购旺季,堆积如山的万寿菊和忙碌的生产场景,展现了这一特色产业的蓬勃生机。作为全球叶黄素市场份额超40%的龙头企业,博浩公司扎根乡村,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在蒙自带动种植4万余亩万寿菊,惠及数千农户。

▲图为红河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厂设备(7月22日摄)

▲图为刚从田间地头收购来万寿菊堆放在发酵池(7月22日摄)

▲图为队员们在万亩万寿菊种植基地合影(7月22日摄)

专业对接:从课堂到车间,就业路径豁然开朗

队员们与博浩公司工作人员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供用电技术、电工人才需求与岗位匹配展开深度交流。

▲图为队员们与公司工作人员(中间绿衣)深入大学生企业就业交流(7月22日摄)

当了解到公司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工设备维修检测等专业人才有明确需求,能提供电工等技术岗位及行政管理类岗位时,来自电气工程学院的队员们瞬间找到了共鸣点。他们积极询问岗位要求、发展前景,兴奋地将课堂所学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进行对照。这场在万寿菊田边、工厂车间里的对话,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乡村特色产业升级亟需专业技能人才支撑,而自身所学正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硬通货”。在基层,他们不仅能找到“被需要”的价值感,更能获得实践历练、发挥专长的广阔空间。

草坝“好吃米”:解码“一村三股”,看见集体经济的就业引力

7月23日,在草坝镇前进村,“石榴籽”筑梦团探访了“好吃米稻业产销专业合作社”。前进村党总支书记姜森耀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该社如何通过创新“一村三股”模式,整合资源发展优质水稻产业。从整合零散土地到建成现代化大米加工厂,合作社成功带动500多户农户种植1500余亩优质水稻,其模式更作为全国先进典型案例被国务院推广。

▲图为队员们参观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 (7月23日摄)

▲图为队员们在“好吃米”合作社展厅仔细了解“云恢290”精品米 (7月23日摄)

▲图为队员们正在参观草坝好吃米大米加工厂 (7月23日摄)

展厅内热销的“云恢290”精品米和加工厂繁忙的生产线,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活力。更令学子们关注的是,2023年前进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36.78万元,这背后蕴藏着对农业技术、品牌营销、电商运营等各类人才的持续需求,为大学生返乡施展才华提供了清晰的产业依托和潜在的创业平台。

▲图为队员们在合作社门口与前进村党总支书记姜森耀(第一排左三)留影 (7月23日摄)

青春感悟:基层是充满机遇的“潜力场”

万寿菊和“好吃米”的调查实践,让“石榴籽”筑梦团的队员们收获满满。他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为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开辟蓝海。无论是参与像“好吃米”合作社这样创新模式的运营管理、技术升级,还是投身博浩公司等龙头企业产业链上的专业技术岗位,乡村都绝非“边缘地带”,而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潜力场”。大学生带着专业知识扎根基层,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设备维护等领域都能大显身手,实现个人价值与乡村发展的双赢。

此次“三下乡”就业创业专项调查,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国情社情教育课,更在青年学子心中点燃了“到乡村去、在基层闯”的热情。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的学子们表示,将积极思考如何将专业技能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用青春和汗水在基层的广阔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通讯员:肖艳萍 张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萍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