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4日,我有幸以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队成员的身份,踏上日照非遗探查之旅。这一路,从博物馆的历史沉淀到小镇的烟火传承,非遗不再是课本里的概念,而是真实可感、饱含温度的文化生命体,让我对非遗传承有了深刻且多元的感悟。
一、博物馆与文化馆:在时光长河打捞非遗记忆
走进日照市博物馆,上午9点的讲解如一把钥匙,开启了非遗历史的大门。一件件承载岁月的展品,是非遗传承的实物见证。听讲解时,我仿佛能看见先辈们打磨技艺的身影,从黑陶的精雕细琢到传统技艺的代代相传,每一道纹路、每一种技法,都是文化传承的密码。10点左右与场馆人员访谈,他们讲述着文物修复的艰辛与坚守——为还原一件破损非遗展品,要查阅海量资料、反复调试工艺,在“修旧如旧”中延续历史生命。这让我明白,非遗传承首先是“守护”,场馆人员就是沉默却坚定的守护者,他们用专业与耐心,为后人留住文化根脉。
与游客交流时,不同年龄层的反馈碰撞出奇妙火花。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回忆起童年见过的传统技艺,眼中闪烁着光芒,细细讲述曾经的热闹场景;年轻游客则带着好奇与探索欲,追问非遗背后的故事,邀请他们填写问卷,看着不同笔迹写下的答案,我意识到非遗是连接代际的情感纽带,它承载着老一辈的乡愁,也吸引着年轻人探寻文化根源,而我们这些后辈,有责任让这条纽带更坚韧,让非遗在传承中适配时代语境,被更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接纳。
下午踏入日照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参观与讲解环节,让我触摸到非遗活态传承的脉搏。约一个小时的讲解,勾勒出当地非遗的发展轮廓,从起源到当下的保护举措,清晰展现非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与场馆人员继续访谈,发现文化馆作为非遗研究推广的前沿阵地,正尝试用新颖方式“活化”非遗——开展体验工坊、线上云展等,让非遗从“陈列品”变为“参与项”。这启示我们,非遗传承不能囿于传统形式,要拥抱创新,搭建与大众互动的桥梁,让更多人亲身感受非遗魅力,成为传承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图为实践队员交流文化馆的陈列品通讯员纪新宇供图
二、东夷小镇:非遗融入生活的生动实践
东夷小镇的下午,我们聚焦“非遗+旅游”的互动。邀请游客做调查问卷,过程中,不少游客表示在景区接触非遗,能让旅行更具文化深度。这让我看到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潜力——旅游小镇是流量入口,非遗是文化内核,二者结合既能为游客提供独特体验,又能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当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之余,参与非遗问卷、了解非遗故事,文化传承就悄然发生,旅游也因之更具内涵,形成“以旅促遗,以遗兴旅”的良性循环。
夜幕下的东夷小镇,烟火缭绕中藏着非遗传承的生机。小镇中的一些非遗工坊主,他们的坚守与创新令人动容。工坊主们深谙传统技艺精髓,却不故步自封,尝试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文创——把传统纹样印在帆布包上,用古法技艺制作特色饰品。在游客填写调查问卷时,听到最多的是对“非遗文创”的认可,游客愿意为这些既有文化底蕴又实用美观的产品买单。这让我坚信,非遗传承要“接地气”,走进生活场景,让非遗从“高大上”的文化符号,变成日常可用、可触、可感的存在,才能真正在现代社会站稳脚跟,焕发活力。
图为游客填写调查问卷 通讯员纪新宇供图
三、黑陶工作室:探寻非遗传承的精神内核
下午的秦慧敏黑陶工作室,是一场与匠人精神的深度对话。参观工作室,看着一件件黑陶作品从泥土蜕变为艺术精品,秦总的讲解更让我理解黑陶技艺的精妙——从选土、拉坯到烧制,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差错,凝聚着匠人数十年的经验与心血。与秦总访谈,他眼中的坚定与热爱,诠释着非遗传承的精神内核:对技艺的敬畏,对传承的担当。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种慢下来、沉下心的匠人精神尤为珍贵,它是非遗传承的灵魂,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与创新时,不能丢掉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要守护好非遗传承的“根”与“魂”。
两天的非遗探查,走过场馆、景区、小镇与工作室,我看到非遗传承的多元面貌:有博物馆里的历史守护,有生活场景中的创新融入,有匠人精神的代代相传。这不仅是一次文化探访,更是一场精神洗礼,让我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作为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学生,我们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可借助地理视角,研究非遗分布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发挥旅游专业知识,助力“非遗+旅游”模式深化,设计更具文化深度与体验感的旅游产品。未来,我们要成为非遗传承的参与者、传播者,用青春创意为非遗注入活力,让非遗在新时代浪潮中,既守住历史根脉,又绽放时代光彩,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持续滋养民族精神,传递文化自信,诉说属于我们民族的独特故事。
图为非遗探查实践队合照 通讯员纪新宇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志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