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7月12日讯】(通讯员:程海源)7月12日,江西农业大学国土院“绿色防线·除草剂科普”三下乡小队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开关于除草剂的调研与科普工作。实践队以守护绿色生态为理念,将科普知识送往赣鄱大地的家家户户,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传播绿水青山理念。
田野探访
当日,实践队抵达德安县樟树陶村,队员们踩着泥泞走进田埂,感受这片独特的乡土文化,耳边是此起彼伏的蛙鸣与村民的劳作声。“现在谁还愿意蹲在田里拔草哟?”村民黄大爷握着镰刀,指着身后的稻田对队员们说,“十年前家里三亩地,请人除草三天能完,花80块钱;现在请人一天就得200块,还未必能找到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这样的心声在调研中不断响起。实践团通过问卷、访谈、田间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在三个县采集了326份有效样本,数据勾勒出清晰的现实:92.3%的农户在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时依赖除草剂,其中水稻种植户的使用率更是高达98.7%。“效率”与“成本”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图为樟树陶村调研实况
生态隐忧
通过走访调查,实践队发现,70% 的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使用除草剂,主要品种为 “草铵膦”“敌草快” 等高毒性药剂。其中 65% 的使用者知晓除草剂具有毒性,但因劳动力短缺、种植面积较大等原因选择持续使用。健康防护方面,只有不到三成的农户会佩戴手套、口罩等装备,多数人存在“喷完洗洗手即可”的认知误区。根据土壤检测的科学数据,长期使用除草剂的地块,有机质含量较未使用地块低 15%,一定程度上存在轻微板结风险。
此外在调研中,除草剂包装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尤为突出。在田地灌溉渠边,随处可见被丢弃的除草剂空瓶,瓶身残留的药液顺着田埂缝隙渗进土壤,让人担忧。
图为村民常用的除草剂
科普落地
“大爷您看,这是除草剂在土壤里的残留示意图,就像咱们吃了过期的东西,肠胃会不舒服,土地也一样……”在德安县村民活动中心,队员们用自制的宣传手册开展科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除草剂的利弊,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樟树陶村,村民刘大叔拿着手册追着队员问:“家里菜地不用除草剂,除了人工拔还有别的招不?”队员们立刻拿出准备好的“替代方案”:推荐他在菜地周围种紫苏、薄荷等具有驱虫除草作用的植物……科普结束后,90%的农户表示“以后会多注意”,34.6%的人明确表示“愿意试试少用除草剂”。
图为队员向村民科普、调研
从樟树陶村到汝郎周村,再到榨下黄村,绿色防线小队的每一步走访,都在德安县的乡野间留下了印记。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带着专业课本里的知识走进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讲解唤醒乡亲们的环保自觉。他们心里清楚,脚下这片土地的每一抹新绿都弥足珍贵,守护住这满眼苍翠,就是为农业绿色发展播撒希望的种子,让可持续的田野梦想在赣鄱大地上慢慢生根发芽。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绿色防线·除草剂科普小队
(供稿:程海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秋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