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润童心 红色基因薪火传——中国海洋大学“星河筑梦,核韵新声”志愿宣讲团赴大田庄村开展志愿宣讲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5 16: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妍阳   阅读 87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王妍阳)近日,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大田庄村爱心课堂内掌声阵阵,一场专为村里留守儿童和青少年设计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在此温情开讲。宣讲团成员以孩子们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

“大家知道吗?在几十年前,我们国家还很弱小的时候,一群叔叔阿姨在沙漠里隐姓埋名,用算盘算出了原子弹的数据,用双手造出了能飞向太空的卫星……”宣讲员用生动的比喻和动画短片,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研故事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成长启示”:把荒漠比作“大操场”,把实验数据比作“难算的数学题”,把科学家们的坚持比作“打不垮的拔河队”。当讲到钱学森爷爷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效力,邓稼先叔叔在病痛中仍坚持工作时,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有的悄悄攥紧了拳头。

“他们为什么要住在沙漠里呀?”“没有先进的机器,怎么能造出原子弹呢?”互动环节中,孩子们的问题充满好奇。宣讲员笑着解答:“因为他们心里装着国家,再苦再难也不怕;因为他们相信团结的力量,大家一起想办法,再难的‘题目’也能解开。”随后的“精神接力”小游戏里,孩子们组队模拟“科研攻关”,在协作中体会“大力协同”的意义,现场欢笑声与呐喊声交织。

12岁的留守儿童小宇在听完故事后,认真地在笔记本上写下:“我要像科学家爷爷那样,不怕困难,好好学习,将来也为国家做贡献。”村里的志愿者老师说,很多孩子父母在外务工,性格难免敏感,但今天他们眼中的光格外明亮,“这种精神的滋养,比物质帮助更能给他们力量”。

宣讲队队员表示,留守儿童和青少年是家乡的未来,此次宣讲避开了生硬说教,用故事、游戏、影像拉近距离,就是希望让红色精神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这场特殊的宣讲,不仅让”两弹一星”的故事走进了乡村,更让奋斗与爱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两弹一星”精神将持续陪伴他们成长,激励他们从小立志、奋发向上,将来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妍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