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助农 | 华科大新闻学院青年助农官助力广水 “梨” 通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5-08-05 16: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雨轩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张雨轩 曹彦男)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梨香传爱,助农情深” 社会实践队深入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十里街道观音村及周边区域,开展为期数日的助农实践活动。团队发挥新闻传播学科优势,以 “实地调研 + 直播带货 + 人才赋能 + 创意传播” 多维模式,既为当地翠冠梨等特色农产品打通数字销路,更在乡土大地书写青春担当,让社会实践成为连接校园与乡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

一、实地调研,把脉梨乡发展需求

脚下沾有泥土,心中才有底数。实践队循着梨香深入田间地头、冷链车间,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访谈,全面梳理广水梨产业发展脉络,为数字赋能找准发力点。

深入梨园,感知科技与劳作的共生早晨七点半的薄雾中,观音村千亩梨园迎来忙碌的身影。实践队队员踏着晨露走进梨园,与五六十岁的采摘工们并肩劳作。“一提一拽轻摘果,果柄向上稳入筐”,农户们将十数年采摘总结的经验一一传授给队员们。采收后的翠冠梨会立即装箱,专门负责运输的农户将一箱箱翠冠梨搬上三轮车后,直接运往冷链仓储中心进行冷藏,整个过程不超过三十分钟,最大程度锁住果实的新鲜度。

调研中,梨园的“科技密码”更让队员们理解“科技兴农”的内涵:滴灌系统精准输送水肥,套袋技术隔绝病虫害与农药,糖度检测仪把控成熟度,农科院专家每月驻村指导……“从选苗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技术护航”,梨园负责人彭帅说,正式这样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让昔日荒山变为“四季果园”,错峰种植更实现全年可持续产出。

▲图为实践队深入梨园调研

对话先锋,明晰产业痛点与愿景实践队专访广水乡投集团负责人熊力时,他坦言:“3000亩梨园年产优质梨,但前几年冷链卡脖子,千亩规模的种植、采摘、运输成本压力不小。”而电商浪潮中,小农户低价网销又冲击市场行情,“让好梨卖出好价”成为了产业的迫切需求。

在与返乡青年主播杨敏的交流中,团队捕捉到乡村的内生动力。这份“想家了,更想为家乡振兴出份力”的朴素初心,让队员们明白,社会实践不是“送技术”,更是要读懂乡村的期盼,找准青年服务的发力点。从农户线下叫卖到直播间“云吆喝”,产业转型的迫切与潜力,让实践队明确了“助销+赋能+传播”的三重目标。

▲图为实践队与负责人熊力和主播杨敏交流

二、数字赋能,创新梨果推广模式

以调研为基,以专业为翼。实践队联动广水乡投集团、“网红村官” 等多方力量,接连开启两场特色直播,让新闻传播专业技能在田间地头绽放价值。

镜头前的 “梨香品鉴会”广水乡投集团助农直播间内灯光通明,长桌上翠冠梨、圆黄梨、皮蛋、白花菜等农产品琳琅满目,实践队队员与专业主播高效协作,开启直播首秀。

“炎炎夏日,手捧一颗清甜多汁的翠冠梨,解渴又惬意……”队员们结合翠冠梨汁水充沛、清甜解渴的特点,绘声绘色地描述食用场景,还现场对比品尝翠冠梨与圆黄梨,细致分析二者的“口感差异”,将课堂上所学的“用户思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带货能力。真诚的推荐和专业的讲解迅速吸引了观众,后台订单量不断攀升。

青春与乡土的 “流量共振”夜幕降临,实践队与当地“网红村官”徐秀联手开启第二场直播。徐秀用地道乡音讲述 “农民田间劳作记”,实践队员则讲解着生态种植理念,让观众看见梨果背后的匠心。这场 “青春智慧+乡土情怀”的直播,不仅带动订单增长,更播下数字种子。

两场直播累计收获超 2000 人次关注,点赞量突破 3 万,总计成交金额近两万。其中下午场点击成交转化率达14.55%,远超专业主播平均水平。数据背后,是社会实践“学以致用”的生动证明:新闻学子不仅能写稿编片,更能通过专业能力为乡村创造真实价值。

▲图为实践队进行两场助农直播带货

三、创意传播,培育梨乡振兴动能

直播落幕但赋能不止。实践队以“梨香传爱”为核心,从短期助销延伸至长效发展,用多元创作成果为广水梨产业注入持久活力。

多维创作,打造乡村品牌矩阵团队充分发挥新闻传播专业优势,围绕广水梨产业及特色农产品创作系列传播作品:撰写 7 篇深度新闻稿,记录梨农故事与产业发展,并拍摄制作广告片、创意短视频、宣传片等约 7 个视频内容,通过镜头展现千亩梨园的生态景像,让广水好物有了“视觉名片”;后续将推出的农产品宣传三折页、主题网页及纪实摄影集,更会成为长效传播的载体,全方位构建广水农产品品牌传播矩阵,让乡土好物被更多人看见。

规划联动,绘就产业升级蓝图团队结合熊力的“万亩果园”规划,提出“水果产业+文旅”融合建议:将4A级景区资源与果园联动,让“春花秋果”都成为流量密码。同时聚焦深加工赛道,支持果酒、果脯生产线筹备,让梨果从“鲜销”向“多元增值”转型。

广水乡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评价道:“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销量,更是数字思维与传播创意。”团市委也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继续整合社会资源,深化校地合作,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从梨园的劳作身影到直播间的青春笑脸,从冷链车的远去轨迹到农户眼中的增收希望,这场实践让“广水梨”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名片。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未来。实践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路上,既要让农产品走出大山,更要让数字技能与创意火种扎根乡土。未来,团队将继续以社会实践为桥,让专业知识扎根乡土,让青春力量护航乡村振兴,让更多“广水梨”式的乡村好物,在青春力量的护航下香飘更远,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数字时代愈发鲜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雨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