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三下乡”的故事|彝绣寻根承文脉,筑路溯源忆峥嵘 ——“红”扬绣韵,“彝”脉相承非遗焕新实践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5 15: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鑫城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一绣一针藏岁月,千丝万缕映初心。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融合传承,引导青年学子厚植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7月12日,成都理工大学“红”扬绣韵,“彝”脉相承非遗焕新实践团走进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城,在青山叠翠的彝乡开启了一场兼具文化寻根与精神淬炼的研学实践之旅。​

    绣色藏文脉,研学溯本源

实践团首站前往峨边文化馆,宣讲老师为成员系统讲解峨边文化,涵盖彝乡文化发展历程、多民族文化交融史实及当代非遗传承创新实践等内容。期间,实践团成员参观了馆内彝绣服饰、漆器茶具、民俗书画等展品,并认真聆听记录讲解,对彝乡文化有了直观且真切的认识,不仅体会到展品所承载的鲜活历史,感受到小凉山文化的独特温度,还深入了解了峨边文化的根魂及彝族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与传统智慧。

    攀峰临云阙同心共奋进

告别文化馆后,实践团沿山路登上背峰山。山巅广场的“云之门”旁,巍峨的民族团结故事墙静静矗立,墙上“民族团结之窗”区域陈列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图文展板,藏族经幡、蒙古族马头琴、傣族孔雀舞等各民族文化历史元素在展板上清晰呈现。程宏伟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驻足观看,同步讲解民族文化知识及党关于筑牢民族团结的精神,引导大家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为实践团队开展后续工作筑牢了思想根基。

    铁钎凝岁月,赤心鉴山河

研学活动最后,实践团走进庄严的乐西抗战公路纪念馆。锈蚀的钢钎、泛黄的图纸、磨破的工装将队员们拉进那段烽火弥漫的艰苦岁月。据讲解人员介绍,乐西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生命线,峨边路段每公里就有8名建设者牺牲。在寒冬腊月里,筑路乡民们赤足踏雪,在悬崖峭壁间用血肉之躯凿出生路。馆内浮雕墙生动再现了当年筑路场景:一锤一钎凿通绝壁,一血一汗铸就生命要道,民工肩扛巨石攀爬栈道、不惧风雨筑路的画面清晰可见。此次参观让实践团成员深切感悟到先辈们的奉献与担当,为大家奠定了坚实的红色精神思想基础,进一步凝聚起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针一线连古今,一心一意为家国。此次活动,实践团在彝绣中读懂文化传承,在云门畔感悟民族团结,在抗战遗迹里汲取红色力量。队员们表示,将以实践为针、以担当为线,让非遗技艺与红色基因在交融中焕发新的生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鑫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