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京耀)近日,湛江科技学院“遗韵承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县百年根艺文化有限公司,聚焦该公司独具特色的雷州窑制作工艺,通过实地调研与亲身体验,探寻雷州半岛传统技艺的深厚底蕴,搭建起传统文化与青年力量对话的桥梁。
湛江百年根艺文化有限公司坐落于雷州半岛腹地——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公司多年来致力于将地域文化融入产品创作,打造出三元塔、盖碗、斗笠杯等一系列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作品。“遗韵承乡”实践团的到来,不仅深入挖掘了雷州窑背后的匠心故事,更以青年视角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雷州窑制作车间。井世豪 摄
走进公司的雷州窑生产车间时,泥土与釉料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件件坯体与精美的成品交相陈列,诉说着从泥土到艺术的蜕变历程。据工坊师傅介绍,制作雷州窑的第一步是选泥。一般选用当地特有的高岭土作为原材料,这些经过岁月沉淀的高岭土,质地细腻且可塑性强。选好的高岭土需经过严格筛除杂质、搅拌等步骤,使泥料质地均匀紧实,如同为雷州窑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第二步是拉坯或灌浆定型。经验丰富的师傅将泥团置于转盘中心,精准控制拉坯机,让泥团逐渐升高、延展。制作盖碗时,需使碗身、碗口与碗底三者比例协调;而斗笠杯则要突出其敞口、斜壁、小圈足的独特造型,线条需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师傅指出,三元塔、菠萝笔筒等器物采用灌浆定型:将搅拌好的泥浆倒入模具,静置两个多小时,脱模后可得到造型规整、均匀的坯体。
▲图为师傅拉坯。陈翠珍 摄
第三步是首轮烧制和打磨修坯。将静置后的坯体放入800℃的电窑中烧制,此次烧制后的坯体略显粗糙,打磨工序则赋予其精致轮廓。师傅们手持砂纸,对碗口、碗底等部位进行打磨修整,使盖碗的弧度更加柔美,斗笠杯的斜壁更加顺滑;而三元塔的坯体在脱模后,师傅们便使用修坯刀精心完善塔身细节,从而更好地还原了建筑原貌。
▲图为师傅打磨底座。陈翠珍 摄
随后是上釉,这是为雷州窑赋予色彩与光泽的关键步骤。上釉前需在杯底印上百年根艺文化有限公司的专属“水印”。师傅跟实践团成员介绍,不同的瓷器采用不同的上釉方式:三元塔采用刷釉法,师傅用毛笔或毛刷蘸取釉料,手工涂刷在坯体表面,精准控制釉料位置,使釉层均匀覆盖;菠萝笔筒则采用喷釉法,通过喷枪将釉料雾化喷洒在坯体表面,以达到独特的色彩效果。釉料的配方是工坊的“秘密”,不同的比例和成分,在烧制后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色彩与质感。
最后一步是长达两天三夜、温度达1200℃的第二次烧制。师傅们将上釉后的半成品小心翼翼地放入窑炉。在千度高温下,釉料逐渐熔融、流动、结晶,原本朴素的坯体经历高温洗礼,最终绽放出令人惊艳的光彩。以斗笠杯为例,出窑后的作品不仅光泽感更强,还充分体现了原料高岭土的特色——每一个杯子的纹理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杯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实践过程中,“遗韵承乡”团队成员不仅是观察者,更化身“学徒”,在师傅指导下亲身体验了雷州窑制作的部分环节——修坯。队员们尝试对成型的三元塔坯体进行塔身完善,但稍不注意就会削去过多的泥料,导致塔身比例失调。这些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每一件精美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师傅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图为队员体验修坯。林渲芯 摄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遗韵承乡”实践团深入了解了湛江雷州窑的传统工艺特色。据悉,湛江百年根艺文化有限公司将与高校实践团队继续展开合作,共同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路径,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司徒珊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